李延騰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農村基層黨組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考驗,農村基層黨組織只有充分利用發展機遇,從容應對挑戰才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鞏固其領導核心地位。
[關鍵詞]深化改革;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組織建設;機遇與挑戰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黨開展農村工作的領導核心,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前提條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機遇與挑戰同在,全面分析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迎來的機遇,探究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臨的挑戰,目的旨在總結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客觀條件,為新型村級黨組織建設路徑的選擇提供可靠依據。
一、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迎來的機遇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逐步推進
隨著我國深化改革步伐的深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被提上日程,所謂新型城鎮化是以農村和農業為核心,統籌城鄉資源,逐步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將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逐步提高。國務院2014年3月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旗幟鮮明的指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規劃明確提出要將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2.6%發展到2020年的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35.3%發展到2020年的45%左右。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體系逐步構建
“加快培育新型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是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的應對之策,也是當前做好農村經營工作的重要抓手”[1]。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在以職業農民為基礎的前提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所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在打破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基礎上,由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以及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相結合的農業經營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既有利于整合各方面資源,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也有利于實現農業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和組織化。
(三)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逐步完善
近年來,隨著國家改善民生工程的開展以及“三農”投入力度的加大,廣大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逐步完善。交通設施建設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較為關鍵的因素,截止2013年全國農村公路里程數已達到378.48萬公里,其中村道214.74萬公里,全國通公路的建制村已占總數的99.70%,計劃到2020年實現所有具備條件建制村道路硬化,形成西部地區“通村暢鄉”東中部地區“互聯互通”的道路格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2005年國家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計劃解決2.98億農村人口和11.4萬所農村學校的師生飲水安全,201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在2015年基本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為解決廣大村民“住有所居”問題,2008年國家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截止2014年全國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648萬戶,中央累計投入資金1191.2億資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村環境問題,他強調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2008年全國啟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截止2015年全國累計投入農村環保專項資金315億元,5.9萬村莊環境得到整治,1.1億農村人口受益。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2007年全國開始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截止2012年全國累計投入資金120.24億元,建立了60余萬個農家書屋,實現了農家書屋的全覆蓋,農民人均圖書擁有量達1.13冊,人均報刊擁有量達0.65份。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逐步完善大力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從而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臨的挑戰
(一)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大量存在
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主要是指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紀律松弛,基礎薄弱,黨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截止2014年5月全國累計共排查出57688個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占總數的9.6%。這些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常年班子配強配齊困難,部分村黨組織書記空缺或是黨組織書記不勝任現職,工作不在狀態甚至處于停滯狀態,村班子不團結,“兩委”溝通不暢,不能形成合力,村級后備力量發展不足,導致基層黨組織后繼乏人,黨員隊伍發展不協調,年齡老化,缺乏新鮮血液,群眾對村級黨組織滿意度下滑,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的損毀了基層黨組織的形象,使得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喪失,導致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受阻。
(二)黨建工作重形式輕實效
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重形式輕實效主要表現在:一是組織生活流于形式,支部大會一般主要圍繞村級重大事項的表決,缺少形式內容的創新,民主生活會作用發揮不突出,許多黨員礙于面子對支部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現象不能及時指正;二是黨建工作主要以完成上級下派任務為衡量標尺,缺乏工作的自覺性和創新性,一些規章制度長期掛在墻上,在具體落實上有所欠缺。一些工作軟件材料齊全,而工作的具體成效并不明顯,甚至部門考核以軟件材料為標準,忽略工作落實情況本身。
(三)黨員隊伍發展不均衡
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隊伍發展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年齡結構和學歷層次上,從年齡結構上講,農村基層黨組織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就是黨員隊伍年齡老化,年輕黨員發展困難。黨員隊伍的老齡化必然會使得基層黨組織缺乏活力和戰斗力,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同時,老黨員思想保守,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創新。從學歷層次上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隊伍以高中以下學歷居多,大專以上學歷較少,這主要是由于黨員隊伍的老齡化這一客觀因素所決定,同時高學歷人才外流也是導致學歷層次不合理的主要誘因。學歷層次的普遍偏低致使黨員隊伍的政治素養和政治覺悟不高,黨課學習開展困難,后備人才匱乏,基層黨組織發展缺少“智力支撐”。
(四)黨員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淡化
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宗旨意識是考察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標準,黨員的理想信念主要體現在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黨章也明確提出廣大黨員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如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的攻堅階段,迫切要求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增強宗旨意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農村黨員出現了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淡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共產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的不堅定,服務群眾的意識和本領有所降低,角色意識和權利意識不強,過于計較個人利益而不顧集體利益。黨員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的淡化必然會導致黨員作用發揮的不明顯,從而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壁壘作用的發揮。
總之,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只有充分利用發展機遇,從容應對挑戰才能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注釋]
[1]陳曉華.深入做好農經工作 實現農經管理新突破[J].農村經營管理(第134期),2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