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較其他學科略顯枯燥,且沒有趣味性,很難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生活情境來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期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更好地促進他們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當前,小學生在小學階段需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得多,但是有些學生卻認為學習數學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用處,所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就一般,針對這種現象,老師應當及時地引入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認識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
一、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從目前小學生普遍的情況來看,小學數學學習常常使學生感到難以理解,甚至會產生情緒浮躁或厭倦等心理,這對他們的學習是極其不利的。因此,進行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數學并不是無序的數字的加減,也不是枯燥無味的分數的大小比較,而是生活中很多小情境的真實反映,是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如,小學數學范圍內的加減法,可以運用到超市買東西的情境中去,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是自己必須掌握的一項生活基本技能,這樣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會更強,學習效率也就在自然而然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便于學生理解抽象化的數學知識
畢竟小朋友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理解形象化的數學知識還勉強可以,但是涉及到概念原理等的抽象知識,小朋友大多會難以接受。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在對“前后左右”等知識進行學習時,就會出現搞錯或搞反方向等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習題要求小朋友對小動物的站隊進行排序時,很多小朋友前后不分、左右不分等導致頻頻出錯,這時候教師就應該輔以生活化的指導,可采取列隊做游戲或模擬食堂排隊打飯等的措施,以便他們更好地理解該部分知識。因此,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幫助他們更好地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培養他們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逐步建立他們正確的數學素養。
3.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是隨著新課標的提出不斷深化的,這同時也對我們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進行改進,徹底摒棄“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模式,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提高學生主體地位上來,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以期更好地培養他們自身的學習意識。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主要步驟,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他們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逐步養成他們自主探究的好習慣。
二、開展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1.善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關鍵,在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自身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基礎。首先,教師要研究小學生特殊的心理需求,探索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樣在創設情境時才會有的放矢,如在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植樹節學生植樹時的場景來進行講解,通過詢問他們二年級和三年級一共植了多少棵樹等來實現教學目的;其次,教師在上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做游戲或給他們講故事等,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他們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對鐘表的知識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分鐘寫字個數比賽,形象化學生對時間的概念;再次,是教師在活躍學習氣氛的時候,可以采用必要的道具,通過演示或參觀等,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主要是針對較抽象化或難以生活化的知識等,以便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2.合理利用生活情境,突出數學的實用性
首先,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更容易使他們產生認同感,如對城市和農村的小朋友創設生活情境時就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手段,農村的小朋友需要多一些農業相關內容,而城市的小朋友則需要多一些現代化內容。
其次,教師要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降低學生走神的頻率,尤其是對一些概念型的知識進行生活化教學時。例如,在學習小數和分數的定義時,學生初次接觸難免會略感陌生,這時候教師就可以使用超市購物的場景,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數的概念,而對于分數的理解,可考慮家庭分食物的模擬場景。
最后,是教師要注意生活情境和教學重點相結合,不應該僅僅把生活化教學看作是新課標的硬性要求,同時還應該把握好情境創設的頻率。例如,有些教師整節課都在創設教學情境,浪費了大量時間不說,還容易達到適得其反的目的,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情境中,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3.作業布置體現生活化,使學生學以致用
目前的課堂教學只有40分鐘,而對學生的要求卻是多方面的,需要他們掌握基本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同時還要發展他們的個性等等,顯然這需要教師布置一定的家庭作業。首先,教師布置的作業要合理,給學生不多不少的感覺,以便他們及時的完成作業;其次,教師布置的作業要盡量使學生利用到所學的所有知識,注重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最好能夠使他們在愉快的家庭生活中輕輕松松完成。例如,在學習除法法則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回家和爸爸媽媽逛一次超市,去購買自己喜歡的水果,三口之家要求購買6個,四口之家購買8個等,使學生自主考慮合理的分配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除法的相關知識;最后是教師還要善于布置開放性的家庭作業,即要求和內容不限,只需要學生將課堂知識進行合理的應用,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教師如果能把課堂教學轉化成多樣化的生活樂園,想必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這需要我們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更好地分析現階段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面臨的問題,以便提出更好的解決策略,促進學生朝著更加健康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孫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中外企業家,2013,(22):222.
[2]杜向濤.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與對策[J].讀書文摘,2015,(04):247.
[3]梁成海.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相關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4,(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