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有效方式之一,而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重視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實際,強化學生動手操作,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優化
小學數學聯系實際強化操作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更加注重將生活實踐融合于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摒棄以往的應試教育觀念,堅持實行素質化教育。教師要主動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實踐操作,并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實際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從而能夠很好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實踐性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也被用于生活實際。數學課堂是發展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場地。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背景,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而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此,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為學生創設一些實踐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自動手操作,在操作中親身體驗數學,在體驗中真正領悟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所在。實踐證明,以實踐活動的教學形式,能夠點燃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時,在引導學生學習本節內容時,教師從學生的身邊生活選材,利用學生的購物經驗,引導學生開展購物實踐活動。師問:我們班級內部打算舉行一次羽毛球比賽,想要重新買一些羽毛球。同學們,現在將這個任務交給你們,你們能夠高效完成嗎?現在,我給你們發一張人民幣,有的是10元的,有的是100元的,有的可能是5元的,根據教師親自調查,每個羽毛球大約是3元錢?,F在,你們用手里的人民幣,去學校超市里盡可能多的去買羽毛球吧。很快學生就完成了任務回來。
生1:老師,我只買回了一個羽毛球。
師:你有多少錢呀,只能買一個嗎?不多買幾個嗎?
生1:我只有5元錢,不夠買兩個的,因為5÷3=1…2。
師:的確,你只能買回1個羽毛球。
生2:老師,我買回了3個羽毛球。
師:你能買3個?你的錢夠嗎?
生2:看,我的手里有10元錢,售貨員又找給我1元錢呢。
師:怎么說?
生2:10÷3=3…1所以又找給我1元錢。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通過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買賣”操作體驗,對有余數的除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探究性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今的教育教學,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而探究操作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提高,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操作能力。數學知識只有經過探究,才能充分彰顯出其重大價值,感受到它生命力的存在。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探究操作學習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創造力得以提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操作,使學生在操作中探究數學的奧秘,深化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橡皮泥,讓學生親手捏出圓柱和圓錐的形狀,并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究圓柱和圓錐的關系。學生很興奮地操作橡皮泥,很快就捏成一個圓柱體,接著又開始捏圓錐體,當兩個都捏好后,學生發現這兩個物體有相似的地方,它們的底都是一個圓形。于是,學生大膽地猜想,兩者是不是有什么聯系。當學生產生問題后,就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有了強大的學習欲望。于是,在欲望的激勵下又重新捏了一個圓錐體,使其和圓柱的底、高相同,再一次對比觀察。此時,學生又大膽猜測,這個圓柱和圓錐之間體積的關系,有的學生猜測是4倍關系,有的學生猜想3倍關系。于是,教師就引導學生繼續探究操作,為學生準備了同底同高的圓柱和圓錐,還有一些沙子,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這些工具,探究其中的體積關系。這種探究性實踐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既動手又動腦,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應用性操作,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與所有學科相同,它與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同樣的,生活都是其知識來源,其知識也都是為解決生活問題而存在。因此,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將一些生活理念滲透到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而小學生的應用意識并不是很強,但是相對來說有很強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數學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應用性操作的機會,加強學生對生活實際的應對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應用性實踐操作的情境。師問:這有小明的部分生活用時:6點15分準備收拾起床,10分鐘后開始洗漱,又15分鐘后吃早飯,吃飯大約會用20分鐘,然后步行10分鐘到學校,到學校后又過了一個小時開始上課。小明想知道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到底是幾點呢。同學們,請動手操作幫一幫小明同學,幫他制作出一個比較清晰而準確的作息時間表。學生很快就進入到操作中,學生在動手制作時間表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小明做這些事情到底是幾點。有學生算出小明洗漱時間點6點25分,6點40分吃飯,7點10分到達學校,8點10分上課。有的學生制作出時間表后,還突發奇想在時間點的一旁繪制上相應的小鐘表,從而讓小明一目了然,記住時間。教師及時點評:你們制作的都很棒,以后在家你可以幫媽媽看時間了。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不僅對時間、鐘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知識,還體驗到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重大價值,并提高了自身的應用能力。
總之,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由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應用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操作條件,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蔣海江.聯系實際生活教學培養解決問題能力[J].學生之友,2009,(11).
[2]高利瑋.聯系實際,強化操作,努力優化數學教學[J].青年文學家, 2009,(16).
[3]洪春香.聯系實際生活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J].新課程,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