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
這幾日,一名十五歲孩子猝死于課堂的事令人唏噓不已。
報載,11月10日,南陽市十三中學生宣云博在早讀課堂上突然昏迷,待120急救車趕到時已無生命體征。宣云博是個學習勤奮努力的男孩,猝死前晚寫作業到半夜,早晨六時起床尚無異常,父親將其送校晨讀,不期竟陰陽兩隔。
宣云博的父親寫了篇悼文追思孩子。文章字里行間充滿著喪子父親的悲痛、悔悟與反思。
他說:“娃啊!爸爸要深深懺悔:你每天睡眠時間那么少,還無形中增加你的學習壓力,更不該在你累時過多鼓勵你做堅強男子漢。愿天下父母別再給孩子施壓了,還他一個自由輕松的童年!”
文章在當地微信圈中大量轉貼,聞者無不動容。此后,許多網站予以轉發,觸動了更大范圍的“群體記憶”。有位網友說,直到大學畢業工作多年后,還常常做寫作業和考試的噩夢,每次都被嚇醒。
中小學生課業重、學習壓力大、睡眠時間少是普遍現象。因此,當花季少年猝死于課堂,父親的真情懺悔,自然引發人們對中小學生“過勞死”的苦痛共鳴。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街頭最早匆匆趕路的多是中小學生,尤其是一些離校遠的孩子,常常是披星戴月。不僅如此,放學回家后他們還有繁多的課外作業要完成。以至于許多家長感慨,如今最辛苦的是孩子,孩子太累!
時代發展到今天,教育作為社會事業,若以透支青少年健康的代價來完成學業,就是件可怕而且可悲的事了。
有資料顯示,近二十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一直呈下降趨勢,中小學生上體育課猝死、跑步猝死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以至于有的學校為上體育課左右為難,甚至要和家長簽訂免責合同。曾經有專家到一所中學調研,二十名中學生竟有一多半做不了一個“引體向上”的動作,還不如一位七十歲的老人。
“課堂猝死”是“跑步猝死”的升級版,如果再不重視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誰知又會有怎樣的悲劇上演!
不錯,近年來“素質教育”漸受重視,但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其實更多的是談文理史地等科目以及“德、智”的全面發展,而“體”則似乎是“編外”的,可有可無的。最終,所謂素質教育總是讓位于升學率、重本率,以及各種考試成績排名,“狀元”更成為各校追逐的最高目標。
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學校壓課堂壓,學生放學后家長再加壓,這次考試考了第幾名?班級第幾年級第幾?社會各界年年喊“減負”,但對孩子們來說,繁重的功課負擔最終變成了更為沉重的心理負擔。重壓之下,不少花季少年似乎都處于半枯萎狀態。
“猝死”這樣的字眼,過去人們只見于中老年人,而今此等悲劇竟落在花季少年頭上,這既令人痛心更讓人匪夷所思。孩子在課堂上的猝死不能只換來一位父親的悔悟,還應引起全社會的警惕。
【原載2015年11月17日《羊城晚報·世相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