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雄

我國高校非通用語專業經歷了2個蓬勃發展時期,一個是上世紀50-60年代,新中國外交的展開對非通用語人才的大量需求催促了非通用語專業的建設。另一個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在高等學校建設了9個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促進了非通用語專業的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非通用語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將迎來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以經濟建設為主導、旨在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的事業;是借助既有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做到語言文化融通,既要大量培養語言人才,包括專門語言人才和“語言+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也要充分發掘和利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民心相連、相通服務。高校外語非通用語專業也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個責任。
“一帶一路”戰略從多方面對我國非通用語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包括增設新語種,在較短時間內增加到多語種,涉及所有與我國建交國家的主要語言,遠期要增加更多;二是在更多的高校設置更多的專業點。過去設點比較多的有東亞、東南亞語種,現在一些學校已經或將要設置南亞、西亞、中亞、非洲和歐洲地區的語種;三是學科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包含素有的語言文學、歷史文化和宗教哲學等人文學科,也包括社會科學學科;四是在高校推進智庫建設,為“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服務。
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正從多方面開展工作。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啟動了“一帶一路”外國語言與文化系列公共課程項目,這些課程基本涵蓋“一帶一路”區域的國家和民族的語言文化。外國語學院所屬5個非通用語系科在語言文學和歷史文化研究方面成果豐富,成為了解和研究亞洲與非洲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源。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南亞研究中心”設立4年來初步顯現了智庫的功能。北京外國語大學在推進非通用語建設方面一直處于前列。亞非學院自2010年以來舉辦了“‘一帶一路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研討會、“非通用語戰略發展暨新型智庫建設”高端論壇,目前正在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和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聯合實施“亞非地區研究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開設的歐洲非通用語種已達23種,學校實現了所有歐盟國家官方語言全覆蓋;2012年設立的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中東歐研究中心”,在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機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咨政和社會服務功能。上海外國語大學開設有19個非通用語專業與課程。2015年8月,上外啟動了“非通用語種卓越人才培養基地”,著眼于培養在上外就讀的中外本科生和研究生,尤其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同時將著力培養國家緊缺的外語非通用語種卓越翻譯人才和具有非通用語背景的新聞傳播、法律、金融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廣西民族大學開設的東南亞語種齊全,為滿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對語言文化人才的需求,成立了“東南亞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培養基地”,之后又建設了“中國-東盟國家語言同聲傳譯實驗室”。云南民族大學明確把東南亞語種群和南亞語種群的建設列為學校特色和優勢之一,2015年根據中印兩國總理的提議建立了中印瑜伽學院,新建的南亞學院已經或將要開始印地語、孟加拉語、烏爾都語和僧伽羅語教學。地處“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外國語大學秉持“立足陜西、服務西北、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思路,近年來開設了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朝鮮語、泰語、印地語、土耳其語、波斯語和烏爾都語等專業。
我國大學的外語教育在發展,理念在更新,非通用語專業面臨從傳統辦學經驗到科學合理規劃的轉型,這個轉型既體現在教學方面也體現在科研方面。教學上實現從語言人才的培養到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從一般語言人才的培養到高級翻譯人才的培養;科研上一是從人文學科的研究到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結合,二是從以基礎研究為主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舉,加強對現當代問題的關注。“一帶一路”戰略正激勵著非通用語教師把為國家培養數量更多、語種更全、外語更好、素質更高的非通用語語言文化人才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非通用語種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