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坤
這兩天,華中農業大學的一條新規引發爭議。根據該規定,要獲得參評國家勵志獎學金或者助學金的學生,女生中晚餐的消費要低于6.2元,男生要低于7.2元,否則就會被取消已經認定的貧困生資格,相應的助學金也將被取消。(10月13日 《武漢晚報》)
為了讓助學金的申領更加規范準確,學校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片面地以餐費金額作為學生的真實消費水平,“一刀切”地設置食堂消費金額上限而忽視可能存在的特殊情況,并強勢地限制貧困生的消費選擇及習慣,恐怕難以達到甄選“最需要資助的貧困生”的目的,反而會因存在諸多不妥而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其一,通過餐費金額來考量貧困生的消費水平,此舉過于主觀片面,缺乏科學性。具體說來,一名學生的日常消費不僅是餐費,還包含了其他多項生活費用,單純考察用餐金額,并不能準確地測算出貧困生的真實消費水平。試想,如果一名接受資助的貧困生,盡管餐費消費很低,但在其他方面鋪張浪費,這不就違反助學的初衷了嗎?相反,如果一名貧困生其他方面都勤儉節約,卻僅僅因為偶爾吃了幾頓好飯,就要被取消貧困生資格,這又合情合理嗎?顯然,如此規定太過片面了。
其二,該規定過于嚴苛死板,忽視了可能存在的特殊情況。就算學校設定的食堂消費金額是經過測算后的數據,可以保障大多數學生吃飽,但對于一些意外或特殊情況,又該如何區別處理呢?例如,某貧困生可能飯量較大,學校規定的餐費標準難以吃飽,難道就要忍饑挨餓?又或者,某貧困生因為某段時間身體虛弱,需要吃些好的補充營養,難道也一定被死死卡在6.2元線以下?再比如,貧困生給其他同學打飯會提高自己的消費記錄,難道從此以后貧困生就不能熱心助人了嗎?在這些特殊情況中,貧困學生并未鋪張浪費,卻也要面臨被取消貧困資格的風險,這顯然太過于不近人情了。
其三,貧困生不能因為申領了助學金就被過度束縛。貧困生的消費選擇和個人習慣理應得到充分尊重,而規定限制餐費金額則帶有明顯的強制意味。貧困生家庭貧困,接受資助確實應該感恩政府和社會,有節制地消費是理所應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貧困生就沒有自己的消費選擇權利。助學金下發后既然已經歸屬個人,只要不是鋪張浪費或用于購買奢侈品,貧困生完全有權利決定將助學金用于何種消費。“中晚餐超6.2元就被取消貧困資格”,這一規定等同于宣告“剝奪貧困生對助學金的自由支配權”,帶有一定的歧視性質,不但侵犯了貧困生的權利,更傷害了貧困生的自尊,這顯然與助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總之,學校將學生的食堂消費水平作為助學金參評依據很不科學,具體實施起來恐怕難度較大且效果有限。為此,學校應當建立健全科學的貧困生助學金申領考評機制,通過訪談同學、抽查消費記錄等多種合理方式,綜合考察申請助學金學生的消費水平、家庭經濟狀況等,并充分尊重貧困生的合理消費習慣,維護貧困生的人格尊嚴。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