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瑩
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無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無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無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邊。哲人之言無疑是對寬容作了最生動最直觀的詮釋。
周四下午,我剛到學校。一個學生跑過來對我說:“老師,農佳杰和凌嶼的桌子不知被誰踢翻了,書本掉了一地,農佳杰的作業本也不見了。”我愣了一下,很快回想起上午農佳杰給了我一份名單,上面記錄著英語課不認真聽講的同學。是不是有學生因此故意報復呢?可是名單上也有凌嶼的名字,他的桌子怎么也被踢翻了?我決定先到班里了解情況。
“怎么回事?有沒有人看到是誰干的?”
在場的學生沒人回答。
“上午是誰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我繼續問道。
“是值日生最后離開教室的。”有學生回答。
名單上的學生都在教室里,會不會是他們中的一個做的?我不能肯定。怎么辦?這時,凌嶼開口說:“老師,上午值日生掃地時我也在場,沒發生什么事,會不會是放學后其他班的同學來搗亂呀?”如果是別班的同學來搗亂,不會認得農佳杰的座位,她的座位比較偏僻,難道真這么巧碰到她的桌子?估計是本班同學所為。于是,我對學生們說:“不管這件事是誰做的,老師先不追究。大家先思考一個晚上,就這件事寫一寫自己的看法,明天早上交給我。”
第二天,我利用早讀時間在學生面前讀了他們交上來的“反思文章”,其中有一個學生寫得很深刻,大意是:我們要學會寬容,自己做錯了,同學告訴老師,是幫助我們改正缺點。我們應該感激他,而不是恩將仇報。讀完,我趁機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如果農佳杰和凌嶼的桌子是我們班的同學踢翻的,我希望你有勇氣站出來。老師不會責怪你,反而會因為你知錯就改而欣賞你。如果你不愿意在班里公開說明這件事,也可以私底下和老師交流。”
也許是反思令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或許是我的寬容觸動了他們,使他們沒有了畏懼之心。放學后,幾個“肇事者”來到辦公室,向我承認了錯誤,并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我。
原來,在昨天的英語課上,張馨向同學借了一支筆,正好被農佳杰記下了名字。她覺得很冤枉,放學后偷偷地把農佳杰的桌子給掀翻了,其他被記名的同學也跟著起哄,參與了此事。擔心老師追查下來,于是又掀翻了凌嶼的桌子來掩人耳目。事后,張馨擔心受罰,不敢承認錯誤。她紅著臉對我說:“老師,我錯了。我不應該報復同學,我太小心眼了,請您原諒我。”一旁的幾個同學也紛紛表示知道錯了,還保證以后不會再做這樣的事情。我笑著對他們說:“你們能夠主動認錯,老師很高興。不過,你們是不是應該向農佳杰和凌嶼道歉呢?”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我們已經跟他們道歉了,現在就等您批評了。”聽了他們的話,我倒是樂了。瞧,他們的動作挺快的嘛!
在他們走出辦公室的時候,我聽到其中一個學生說:“早知道老師不罵我們,昨天就應該承認錯誤了,害我一個晚上睡不好覺。”學生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話:“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我想,作為教師,對犯了錯誤的學生,給予他們寬容及反思的時間,往往能夠收獲意外的驚喜。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