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萍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體育研究小組根據邕寧區民間民俗文化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具體實用的實際情況,在收集和篩選民間民俗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循序漸進地整合和拓展體育游戲素材,綜合性地改編和創新體育游戲的形式和內容,形成了我院健康領域園本課程明顯的鄉土化、生活化、兒童化和趣味化特點。
一、深度挖掘民間民俗文化中的體育元素
民間民俗文化來自于民間,傳承于民間,規范于民間,又深藏在民間。在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購買、借閱、復印、上網等手段搜集到大量的文獻資料,邕寧區人民政府編撰的《邕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廣西作家李錦發編寫的《廣西民間文化探索》以及自治區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寫的幼兒園適應性課程《民族村》等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通過下鄉采風,走訪從事邕寧傳統文化研究的社會機構及民間藝人,我們收集到大量真正深藏民間的“活教材”;通過發動家長一起“追憶童趣”,我們收集到一些鮮活的民間游戲,同時有效地將家長引入到了我院的體育教研活動中。
二、改編創新,喚醒沉睡的民間民俗文化
邕寧民間民俗文化內容豐富,但因其根植于社會底層而帶有鮮明的平民性和許多幼兒不宜的內容,我們必須對這些原生態的素材進行適度的篩選、甄別、改造、創新,進而創編出適合我院幼兒的民俗體育游戲。我們將改造和改編傳統體育游戲作為本次課題研究的重難點,力求在保持其原有游戲風格和民俗特色的基礎上,將這些體育游戲簡單化、生活化、兒童化。
(一)改造傳統器械
“挑水”是個很有趣的民間體育游戲,但讓幼兒用扁擔挑水是不切實際的,我們用適合幼兒身高的塑料管代替扁擔,用大可樂瓶裝上有顏色的水代替水桶固定在塑料管的兩端,既降低了“挑水”游戲的難度,又確保了游戲的安全性,還保留了“挑水”游戲的趣味性,使之成為我院幼兒最喜歡玩的體育游戲之一。
簸箕是我們當地常用的勞動工具,但面積太大,不適合幼兒使用,我們請來民間竹編藝人,專為幼兒編制了直徑為35厘米的小簸箕,并和藝術組的老師們一道為幼兒創編了一套《簸箕操》,孩子們感到十分新穎、有趣,玩得不亦樂乎。
進行課題研究以來,我們體育研究小組通過深度挖掘和精心研究,自己動手制作了大量民俗體育器械,并賦予它們更多的運動和娛樂功能,如小銅鼓、板鞋、繡球、長龍等,共計43種1 760件。通過改良民間傳統體育器械和自制器材,我院的體育器材種類和幼兒的民間民俗體育游戲活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二)改編游戲玩法
“搶花炮”是邕寧區流行很廣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已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決定把“搶花炮”引入幼兒園體育課程,但傳統的“搶花炮”屬于“單打獨斗”型,且對抗激烈,不太適合幼兒玩耍。我們以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的“搶花炮”項目比賽規則為藍本,根據幼兒的年齡及動作特點,將該項運動的場地、人數和花炮的材質等進行了修改。我們用布球當花炮,為雙方參賽隊員戴上不同顏色的民族特色頭飾,并在頭飾里加了一圈海綿來保護幼兒隊員的頭部安全;我們將點炮方式進行改良,換成大家念兒歌“點炮”,既增加安全性又增添童趣。改良后的比賽流程如下:雙方隊員穿插,手拉手站成一排,裁判帶著幼兒邊往圈內走邊念“卷花炮,卷花炮,卷出一個大花炮”;當大家卷成一個“實心炮”后,全體隊員一起蹲下接著念“點花炮,點花炮,點花炮啰”,這時裁判高舉一只手充當炮引子,請邊裁進來“點炮”;“炮”點著后,裁判邊說“砰!花炮飛出來了”,邊把手中的花炮沿中線向空中拋扔,雙方隊員則根據花炮掉落的方向跑去接、搶花炮;無論何方搶得花炮,都可用傳遞、掩護、假動作、奔跑等方法,力圖攻進對方炮臺區,另一方則可用攔截、阻擋、追趕、搶截等方法搶到花炮,或阻止持花炮運動員進入自己的炮臺區。需要說明的是:炮臺區為禁區,防守方不能入內;進攻方運動員持花炮越過對方炮臺區,把花炮投入花籃內即為得分,每投進一次花炮得一分。任何一方進炮后,一局結束;如還想玩,再由裁判重新發炮。持花炮隊員誤將花炮投入本方花籃內算對方得分。
為了使比賽更激烈、精彩,同時能夠保障參賽幼兒的安全,我們經多班多輪實驗,最后定出了3點“搶花炮”比賽規則:(1)雙方要聽從裁判的裁定,聽到哨聲就停止游戲。(2)搶花炮時一方隊員如有拉衣服、推人、抓人面部、抱緊人、進入本方炮臺區等行為,均算犯規,裁判可視情節輕重判警告一次,由對方隊員重新發“炮”或將犯規隊員罰出場。一方隊員累計被警告三次,最后一名被警告的隊員特被罰出賽場,直到下半場比賽開始方可重新參加比賽。(3)在搶奪花炮時如果搶成一團,就由裁判吹哨子停止游戲,運動員在原地不動,由裁判重新“點炮”,繼續游戲。
如今,“搶花炮”比賽已經成為我院大班運動會的保留項目。
(三)用本土的民間民俗元素進行創新和再造
為了激活幼兒的生活經驗,我們將邕寧特有的民間民俗元素通過創新和再造注入到幼兒園體育活動當中,創編了許多新的民俗體育游戲。
1.“花婆送福”與“花婆傳福”。每年農歷三月十二是邕寧特有的“花婆節”,“花婆節”起源于花婆施粥的民間傳說,傳揚的是花婆行善好施、樂于助人的精神,這與“能幫就幫,敢做善成”的南寧精神不謀而合。我們以“花婆”為素材創編了“花婆送福”和“花婆傳福”的體育游戲。小班體育游戲“花婆送福”的玩法如下:教師戴上花婆的頭飾扮演花婆,手拿約50厘米長的棍子,上面綁著福袋,教師把福袋送到幼兒頭頂約30厘米高的位置,幼兒雙腳跳起摸到福袋算是“接福”。這個游戲主要鍛煉小班幼兒雙腳跳的能力,讓幼兒體驗“送福”“接福”的快樂。集體體育游戲“花婆傳福”的玩法如下:幼兒手拿小簸箕分組并肩站立,每組5—10個福袋,聽到“開始”的指令后,由排頭的人拿一個福袋放在小簸箕內,用小簸箕傳給下一個人;下一個人接住福袋后再用小簸箕傳給下一個人,依此類推,直至把福袋傳完為止,最先傳完的隊為勝。這個游戲主要鍛煉幼兒傳、接的能力,同時培養相互配合的能力,還包含有花婆精神“代代相傳”的寓意。
2.“春牛學本領”與“春牛運糧”。牛在農民的眼里是個寶,它是勤勞勇敢、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在邕寧民間,每當節慶人們都要跳“春牛舞”。“春牛運糧”則是邕寧民間慶祝豐收的重要民俗活動。我們把“春牛”這個元素融入體育課程,創編了“春牛學本領”和“春牛運糧”兩個體育游戲。“春牛學本領”的游戲主要通過讓幼兒模仿春牛的犁田動作,練習膝蓋懸空向前爬,鍛煉腿部和手部力量以及手腳的協調性。“春牛運糧”的游戲是在“春牛學本領”的基礎之上設計的更高難度的玩法,有走過平衡木、鉆圈等環節,跑到終點拿到一個紅薯放進背簍,然后原路返回起點,先到者為勝。“春牛”系列游戲不僅增加了幼兒活動的樂趣,加大了運動強度,還培養了幼兒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精神。
此外,我們還以邕寧的土特產為題材,創編了“榨粉飄香”“撈田螺”“摘火龍果”等具有本土氣息的體育游戲,這些游戲場景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狀態相關,很容易被幼兒接納,并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
三、將整合創編的民間民俗游戲系統地融入健康領域課程,賦予游戲以教育的屬性
要把民間民俗游戲融入幼兒園健康領域課程,就要給民俗體育游戲注入教育屬性,使民俗游戲活動課程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教育性和系統性,有效地實現幼兒園健康領域課程對民間游戲的接納和融合。
(一)創編民俗早操游戲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早操是幼兒體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們體育組充分運用民間民俗元素,針對小班、中班、大班兒童身體發育的不同特點,與相關研究小組一道,對早操律動的音樂選擇、早操律動的編排與動作設計、早操的運動量等內容展開了系統的研究,形成了系統的教案。民俗早操讓幼兒陶醉在民族音樂的旋律中,享受在與同伴的互動練習中。
(二)在所開發的民俗體育課程中,明確民俗游戲的體育目標,實現體育與民俗文化的無縫銜接
我們充分挖掘民間體育游戲的教育內涵,根據每個游戲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課程目標,突顯體育游戲在促進幼兒技能和體能中的教學導向作用。例如:“花婆送福”和“螞箉捉蟲”等活動可以鍛煉幼兒的跳躍和奔跑能力,“搶花炮”“春種秋收”“跳房子”等跳躍游戲可以鍛煉幼兒手、腳運動的協調性,“板鞋比賽”“踩高蹺”等活動可以訓練幼兒的平衡能力,“抓田螺”“榨粉飄香”等活動可以發展幼兒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的協調能力等。這些活動全面培養了幼兒的靈敏、速度、協調、耐力和力量等身體素質以及參與、競爭意識和團結協助的團隊精神,促進了幼兒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發展。
(三)策劃慶“六一”暨“八音娃娃藝術節”民俗親子運動會,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需要,同時將民俗文化的傳承向家長和社區延伸
我們體育組將幼兒按年段分組,精心策劃了四場民俗特色的親子運動會。我們選取極具民間特色的“鯉魚與白鶴”“花婆傳福”“抬轎子”“傳龍慶收”“春種秋收”等民俗體育游戲項目,既有全體家長和幼兒全班一起玩的集體項目,也有一家三口合作完成的小組項目,還有一位大人和一名幼兒共同完成的雙人項目。這些民間親子體育游戲集趣味性、參與性為一體,吸引著幼兒和家長踴躍參與,引發了家長的共鳴。張偉爸爸感到“仿佛是回到了童年”。丹丹媽媽開心地說:“丹丹平時膽小,不大敢參加體育活動,現在有爸爸媽媽陪著,玩得可開心了,還敢和我們手拉手跳竹桿呢。”民俗親子運動會,真正實現了家園共育、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意義。
(四)舉辦民俗特色幼兒體育運動會,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我院每年11月舉辦一屆民俗特色幼兒體育運動會,我們體育組精心改編、創編了一些具有濃郁民俗特色的比賽項目。首先是大班以班級組隊,分男、女隊進行“搶花炮”比賽,場面熱烈而精彩。接下來是我們精心設計的各種民俗游戲比賽項目,“運芋頭”“摘火龍果”“拋繡球”“螞箉捉蟲”“送粽子”“獅王爭霸”等,游戲道具是我們親手制作的小竹籃、小簸箕、小推車、長龍、繡球等民間體育器材。小朋友們玩著這些民俗味十足的游戲,在賽場上跑、跳、躍,展現著拼搏的風采,不但體驗到了運動的快樂,還促進了身體的發育。大一班的李俊是個大塊頭,平時喜歡打抱不平,家長和老師都比較頭痛,自從班里成立了“搶花炮”隊,李俊擔任隊長以后,他在游戲中和同伴相互協調、合作,慢慢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改掉了打人的毛病,還成了老師的好幫手。中三班的林欣然平時膽小怕事,老師在“拋繡球”游戲活動中發現她繡球拋得非常準,就和家長聯系鼓勵她報名參加了“拋繡球”比賽,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林欣然在比賽中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現在變得性格開朗多了,自信心增強了,個子也長高了不少。
在整個課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富有情趣的民間體育游戲對幼兒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了遵守規則,鍛煉了組織能力,培養了競爭意識和集體責任感,同時也培養了勇敢、樂觀、自信、耐心、恒心等良好品質。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