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幼兒教育“與家庭、社區合作,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鄉土文化對兒童發展具有優先、深厚的影響,鄉土知識、鄉土情感是兒童發展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在院內營造民俗文化社會小環境,依托傳統節日慶典,開發我院社會領域的園本課程。
一、創設本土特色的“社會”環境,營造教育氛圍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院社會領域課程重點創設了以下兩個社會活動區域:一是在走廊和操場周圍設置圖片觀賞區,展示邕寧區各種民俗節慶和民間風味小吃;二是創設“美食街”,把教學活動中幼兒較感興趣的、延伸性比較強的探索活動如蒲廟榨粉、粽子屋、食品屋等設置在該區域內展開,使幼兒耳濡目染,在操作中體驗快樂,熟悉本地的美食文化。
二、依托傳統節慶 傳承優秀文化
(一)“六一”國際兒童節
“六一”期間,我院結合課題研究舉行了慶“六一”暨“八音娃娃藝術節”系列活動,我們社會領域研究小組與科學領域研究小組一起承辦了“民俗親子”游園活動,活動內容有“彩虹美食街自助餐”“美味加工廠”“腦筋大考驗”“套圈樂”“神秘的箱子”“拼圖樂”“貼眼睛”等,引導幼兒在充分體驗節日快樂的同時,了解本地民俗,加深家園情、師生情、親子情。
(二)元宵節
元宵節期間,我院舉行了大型親子“百家宴”吃湯圓活動。在活動中,我們讓家長帶著幼兒一起在家做“親子”湯圓,再把湯圓帶到幼兒園舉行“百家宴”,讓幼兒了解湯圓的制作方法,同時培養動手能力,增進親子情感,深刻體驗“元宵節”的民俗風情。
(三)炮龍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是邕寧區中和鄉一年一度最熱鬧、最喜慶的炮龍節,寓意“二月初二過大節,保佑今年大豐收”。我們與部分家長、幼兒一起參與節日采風活動,感受炮龍節熱鬧、喜慶的氛圍,了解炮龍節活動的流程,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三、探索和開設社會領域民俗文化園本課程
進行課題研究以來,我們社會領域研究小組共開發了6個主題的民俗文化主題實踐活動課程。
(一)“熱鬧的花婆節”主題實踐活動
每年農歷三月十二是邕寧區蒲廟鎮的開圩紀念日,有花婆節和開圩周年巡游等特色活動。我們在大班開設“熱鬧的花婆節”主題實踐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我們從幼兒最熟悉的關注點——“花婆粥”切入,展開以下系列主題活動:帶領幼兒觀看方塊隊游行,有的家長甚至會拉著幼兒的小手直接走進方塊隊當中;帶幼兒觀看舞龍舞獅表演;帶幼兒到五圣宮門口喝花婆粥,有些幼兒喝完甜甜的花婆粥之后會親自給花婆節活動捐款,傳承花婆能幫就幫、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精神……幼兒通過參加節慶活動,了解了花婆節的由來,體驗到了節日的快樂,同時也體會到了花婆節節慶的意義。
(二)“認識五圣宮”主題實踐活動
五圣宮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地處蒲廟鎮,是廣西五大名廟之一,碑刻記載中有“開市以來,即有斯廟”的說法。廟內大殿供奉北帝,左廂房供奉龍母、天后,右廂房供奉三界、伏波,合起來共五位圣神,五圣宮因此得名。我們在大班開展“認識五圣宮”主題活動,組織幼兒實地參觀五圣宮頗具嶺南風格的古建筑,請五圣宮里的工作人員向幼兒講解五圣宮的建筑特點、來歷、傳說、象征意義等知識。參觀之后,我們又進行了延伸活動,讓幼兒以“美麗的五圣宮”為主題,用自己的畫筆畫一畫美麗的五圣宮,加深記憶。
(三)“好吃的粽子”主題實踐活動
端午節既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邕寧人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多數幼兒入園前對端午節已經有了一定的印象,但是對端午節的來歷、風俗活動等還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我們設計了“好吃的粽子”主題實踐活動,通過講粽子的故事、觀察粽子、品嘗粽子、包粽子等活動,引導幼兒去思考“什么時候會吃粽子”“為什么要吃粽子”,加深幼兒對端午節的了解,同時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愛惜糧食的良好品質。
(四)“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主題實踐活動
我們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在小班開展“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活動,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幼兒了解五色糯米飯是用什么做成的,讓幼兒在觀察五色糯米飯時了解五色糯米飯都有哪些顏色,在品嘗五色糯米飯的時候知道五色糯米飯是清明節和農歷三月三祭拜祖先用的。
(五)“我是獅王”主題實踐活動
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我們邕寧民間都會以舞獅的形式來助興,如“二月二”“花婆節”等重大活動里都有舞獅的習俗,意在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我們在大班開展“我是獅王”主題實踐活動,首先讓幼兒欣賞舞獅的錄像,然后讓幼兒談談舞獅的內容,如“看見過舞獅嗎?什么時候有舞獅活動?人們為什么要舞獅?”等。幼兒已經參加過花婆節,對舞獅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聞。有的會說:“舞獅要兩個人一起舞才行。”有的說:“獅子有時騰空而起,有時互相嬉戲?!庇械恼f:“過年過節才會有舞獅子?!痹诤竺娴沫h節中,我們還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到民俗音樂室表演舞獅。在表演舞獅的過程中,幼兒自己商量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合作練習舞獅,想出各種“舞獅”動作,既能感受到舞獅的樂趣,又能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到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六)“好吃的榨粉”主題實踐活動
榨粉是邕寧民間特有的食品之一,幼兒都有過品嘗榨粉的經歷,對榨粉的樣子、味道已經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對于榨粉的制作工藝還不是十分了解,為此,我們設計了“好吃的榨粉”主題實踐活動,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愛惜糧食的良好品質。主要活動內容有:結合PPT介紹榨粉的制作過程(泡米—磨米漿—過濾成米團—發酵—煮米團—再打漿—榨粉—煮制—加調料做成成品),開展“榨粉制作過程”圖片排序游戲活動(分組合作),一起品嘗榨粉的美味,帶幼兒到我院“彩虹美食街·蒲廟榨粉店”進行區域活動等。
在兩年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社會領域研究小組克服了重重困難,匯編出兩冊繪本《邕寧節慶活動集錦》和《邕寧民族風味小吃》,開展了很多教科研活動、幼兒活動,得到了幼兒家長和社會的普遍好評,發掘出民間民俗深厚的文化價值,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邕寧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了幼兒對家鄉民俗文化的情感。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