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小波的早期小說創作以獨特的思維向度和廣闊的思想空間凸現著自身的價值。他拒絕既定的意識形態的框定和拒絕道德、價值上的簡單評判,始終追逐個體在特殊政治時代艱難的處境和體驗,直白而辛辣的描繪出主人公在嚴酷外部壓力面前的生存圖景。在《貓》中蘊含著顯而易見的國民性批判和深刻反思。面對文革中慘痛記憶,王小波有著比其他作家更敏感的體悟和更持久的注意,并在《貓》這部動物寓言中,對暴力專制的控訴和揭露達到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這也顯示了王小波作為當代知識分子可貴的精神操守和文化良知。
關鍵詞:王小波 ?早期小說 ?《貓》 ?思想傾向
“發現惟有小說才能發現的東西,乃是小說存在的理由。一部小說,若不發現一點在它當時還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說”[1]。米蘭.昆德拉的這句話恰當的表述了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特意義。王小波的早期小說創作以獨特的思維向度和廣闊的思想空間凸現著自身的價值。他的文學創作的最早期要追溯到知青時代,1968年至1970年,王小波和其他北京知青一起,到云南德宏州隴川弄巴農場插隊,前后近三年。雖然云南地處邊疆,但在“文化大革命”舉國狂熱的背景下,各種極左思潮仍然泛濫成災,思想控制無處不在。少年時代的王小波像當時大多數同齡人一樣,身上流淌著理想主義的熱血,為了建設嶄新的社會和“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光輝理想”,甚至放棄了較為舒適的干校鍛煉而自愿遠赴云南邊疆,希望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練一顆紅心”,戰天斗地。然而崇高火熱的理想和觸目驚心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王小波們想象中的革命、奮斗等天真的信條被殘酷的生活擊得粉碎。大量匪夷所思、荒謬絕倫的事件紛至沓來,強烈的沖擊著王小波敏感的神經。可以說,正是艱苦的生存條件和繁重的體力勞動讓王小波對生活的本質產生了新的思考。在王小波的筆下,權力的淫威、暴虐,個人在權力之網中的弱小無力,孤苦無依的非人境況,一切都異常的殘酷和真實,作品的主題也往往顯得深刻而沉重,在小說中顯示了令人驚異的思維的超前性和中國當代作家少有的寫作勇氣。下面我們就選取王小波有代表性的早期小說文本《貓》進行細致的解讀,進而探討其復雜的思想傾向。
據王小波的好友艾曉明考證,《貓》是王小波七十年代小說創作中出現的最晚的作品,是一篇“簡潔而強烈”的寓言。這小說長期受到忽視,筆者認為是王小波小說文本研究中的一種缺憾。它標志著王小波創作道路的一次重要跨越,從《貓》開始,王小波不再局限于真實的生活邏輯的束縛,而開始竭力從生活真實中提煉出深刻而凝重的主題,進而發展到寓言式寫作的層次。
在《貓》中,一只只貓被人毫無理由的挖掉雙眼,任其在陽臺上悲慘的死去,這讓我寢食難安,驚恐不已。在“我”的感覺中,這些貓的世界僅僅包括“一條窄窄的通道,兩邊是萬丈深淵,而兩端是萬丈懸崖,原來是眼睛的地方釘著兩把火紅的鋼釬”,這是作者與一切受害者的感同身受,將作者自身的命運和受害者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因而一切都顯得太不合理:“世界上有一道鮮紅的傷口迸裂了,正在不停的流血”。同時王小波還把批判的視角轉向一切有借口的暴力,活埋、割喉等人類暴行。在鮮血面前,這些借口都顯得“文不對題”而蒼白無力。在這里王小波不僅懷疑了一切殘酷行動背后的動機,而且開始挑戰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價值原則。在《貓》中,還應注意的是受害者的慘狀和施虐者的缺席,王小波以細致入微的觀摩筆觸反復描繪不同的貓在被遭到迫害后的慘狀,自始至終處在受害者的位置,似乎永遠失去了扭轉命運的機會,事實上的失敗者沒有伸張正義的力量,而是讓人看到被強力擠壓以后變形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同時,施虐者又從未露面,顯示了某種不可知性,更在深層次是昭示了反抗絕望這種情緒的空茫。“原因不明,而是連一個借口都沒有”,如果聯系到集權時期的無故謀殺、流放、處決,這句話隱喻性不言而喻。
在《貓》中蘊含著顯而易見的國民性批判和深刻反思。面對血腥而悲慘的“虐貓”事件,民眾始終是司空見慣,輕描淡寫的,他們已被慣常的思維模式所同化,再也不能獨立思考真相背后的意義。威廉.巴雷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正在經歷一場混亂和大動蕩的社會必然會使每個人遭受痛苦,但是這種痛苦卻能導致一個人更拉近自己的存在。習慣和常規是遮蔽存在的大幕布。只要這塊大幕布位置牢靠,我們就不需要考慮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它的意義似乎已經充分體現在日常習慣的勝利之中了”[2]。喚醒民眾、啟發民智一直是五四以來中國作家創作的母題,但是現實的環境在《貓》中依然深切而逼人。作為一個“接近自己的存在”的“狂人式”的覺醒者,“我”無法擺脫被社會疏離的寂寞的命運,無論在家里面對未婚妻,還是在單位和同事交流,“我”始終是四處碰壁,無可寄托,這也是“我”在小說結尾令人突兀的走入悲劇制造者行列的一個只要原因。顯然,這個令人震驚的結尾顯示了王小波創作心理中一種絕望而復雜的心態:為了找出支配悲劇不斷發生的真正根源,我必須也成為悲劇制造者中的一員,結果世界的最后一絲微光也終于泯滅了。正如學者朱學勤所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有罪惡卻無罪惡意識,有悲劇卻無悲劇意識的時代,悲劇在不斷發生,悲劇意識卻被種種壓抑的吹捧,淺薄的訴苦或者安慰沖淡,悲慘不能轉化為悲劇意識,再多的悲劇也不能凈化民族靈魂,這才是真正的悲劇。”[3]
面對文革中慘痛記憶,王小波有著比其他作家更敏感的體悟和更持久的注意,并在《貓》這部動物寓言中,他對暴力專制的控訴和揭露達到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這也顯示了王小波作為當代知識分子可貴的精神操守和文化良知。評論家張伯存指出:“對中國當代作家來說,政治權利暴力,文革暴力是極為慘痛的回憶,但幾乎沒有作家愿意承擔這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們迅速用出種種靈丹妙藥治愈好了創傷,輕裝前行了。而王小波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沒有忘記,我們的社會曾一度是一個廣大的好像永遠不會終場的刑場。”[4]當然,王小波對暴力極刑的反思并不僅局限于文革時期,而是貫穿中國古代的歷史,甚至是人類的全部歷史。在種種毛骨悚然的殘酷事件背后,是一種非理性的瘋狂,而探討這種貫穿人類歷史的瘋狂,乃是《貓》的主題所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王小波稱為“一個傳統文化的批判者,一個國民靈魂的拷問者”是恰如其分的。
可以說,在《貓》中,王小波把一個宏達的主題恰當的套入了嚴整的故事構架之中,使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契合,標志著王小波開始由一個普通的小說作者向一個優秀小說家的邁進。也真是以《貓》開始,王小波直覺的把握到了小說的根本任務是要寫出有別與歷史和新聞的真實的生存,換言之,是要為人的生存記憶提供新的形式,小說的最高目標則是要超越現實的生存,生存絕不僅僅是表面的社會問題,在社會問題背后起作用的是人的生存狀況。小說作為一種藝術,就應該深入到人的生存層面進行逼問和思考。如果只是停留在社會印象的層面上,那么一旦時過境遷后只能充當文獻資料,在藝術上就已經壽終正寢了。這也是《貓》和一大批《傷痕》《班主任》,甚至包括像葉辛、梁曉聲的長篇小說的在藝術價值上的區別所在。后者在小說及文本中大部分僅停留在悲劇事態的靜態描述,而對悲劇的起因卻缺之理性的探尋,或僅僅簡單的歸結四人幫的肆虐或個別壞人的興風作浪,而王小波的《貓》盡管篇幅短小,形式樸質,但卻以其其思想的深度和厚度輕而易舉的實現了對后者的超越。尤其我們再注意一下《貓》的寫作時期,那么王小波的小說天才和思想的睿智更加值得我們敬佩。
從《綠水毛怪》到《貓》,在王小波的這些早期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身上體出的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作為小說家獨特的社會洞察力。王小波的小說一開始就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氣質,而這種獨特與他的精神背景、價值立場和自身的文學觀念是分不開的。生于1950年代的王小波幾乎經歷了建國以來所有的政治災難和社會動蕩,包括中國當代最黑暗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從愚昧到狂熱,從道德到殺戮,這些令人震撼的普遍情境成了王小波刻骨銘心的記憶,而德宏隴川的知青插隊經歷更使他清醒地意識到當時政治意識形態的的巨大荒唐之感,因而當他感到發自內心的創作沖動時,其筆端不自覺的流淌出七十年代文學界少見的理性光芒。
隨著新時期文學的啟程,如何反思和正視“文革”成為一個時期文學的主題和使命。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最先興起的“傷痕”小說如《傷痕》,《班主任》等,還是后來的長篇巨著如老鬼的《血色黃昏》,梁曉聲的《年輪》,葉辛的《蹉跎歲月》《風凜冽》,基本上都匯入了有關“人道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知識分子歷史使命,啟蒙身份,意識覺醒等主流話語之中,由于太過于拘泥于作家自身經歷和處境,難以擺脫的功利表達和太過強烈的政治批判的欲望使得十年文革在他們的筆下僅僅成為一場符碼化的政治災難,而缺乏超越政治層面的更為深邃的哲思。王小波的早期小說,盡管在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上可能顯得稍顯幼稚和粗糙,但他的一開始就拒絕既定的意識形態的框定,拒絕道德、價值上的簡單評判,其關注點始終追逐個體在特殊政治時代艱難的處境和體驗,直白而辛辣的描繪出主人公在嚴酷外部壓力面前的生存圖景。在王小波的小說中,主人公的處境和行動可謂奇異甚至荒唐(尤其突出的表現在《戰福》和《這是真的》兩篇作品中),但只要聯系到那個非常年代,卻讓人不得不承認他的藝術上的真實性,在某種荒誕不經的外表之下有種令人震撼的力量。正是在這種奇異和荒唐之中,我們讀出荒謬,也讀出人性。
(基金項目:文章為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德宏插隊經歷對王小波文學創作影響的研究”[項目編號:2014C152Y]階段性成果之一。)
注釋:
[1]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133頁。
[3]王巖森:《王小波:傳統文化的批判者和國民靈魂的拷問者》,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4]張伯存:《軀體 刑罰 權力 性——王小波小說一解》,北京文學,1998年,第9期。
參考文獻:
[1]韋濟木.20世紀末的浪漫騎士——王小波雜文精神論[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4,(06).
[2]張伯存:軀體 刑罰 權力 性——王小波小說一解[J].北京文學,1998,(9).
[3]許紀霖.不再沉默——人文學者論王小波[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楊開浪 ?云南芒市 ?德宏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 ?67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