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運用國外語用學的相關理論,認為“不是我說你”這類語言成分屬于短句,其中謂語動詞的意義并未發生虛化,其演化為話語標記語的過程是其整體意義及功能主觀化的過程。“不是我說你”類語言成分從一般短句演變為話語標記語,也是一個從表達短句的字面意義功能向表達“言外之意”功能逐漸定型化的結果。
關鍵詞:“不是我說你” ?話語標記語 ?主觀化 ?定型化
筆者之前已經撰文對“不是我說你”類語言成分進行過語法分析,認為“說”包含了“責怪”“批評”“埋怨”等含義,在話語中,說話人往往根據不同的語境選擇不同的此類動詞或動詞短語,也有不完全拘泥于此語法結構的情況,但以“不是我說你”形式最為常見,我們稱之為典型形式,同時將此類話語標記語統稱為“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1]之后我們還從言語行為和說話人的元語用意識出發,分析了其語用功能。[2]在此,筆者繼續對“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的形成機制及原因進行探究,以完善此類話語標記語研究的邏輯架構。
一、“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的主觀化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主觀化”。英國語言學家Lyons認為,說話人在說話時會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人的這種主體意識在語言中體現為“主觀性”,而“主觀化”則是指語言表現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主觀化”既是一個“共時”的概念,又是一個“歷時”的概念,即表現主觀性的結構或形式是如何經歷不同的時期通過其他結構或形式演變而來的。[3]
(一)“不是我說你”類語言成分的主觀性和主觀化
通常我們在說話時,聽話人很難將特定的某段話或某句話的表述命題內容和情感的部分區分開來。從語言的結構角度來看,無論是外語還是漢語,說話人說出的話語往往打上了個人的立場、態度、情感的烙印,如語言中最常見的稱謂代詞——“您”,就表現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尊重和敬意,明顯地含有主觀性的語義特征。漢語中的“不是我說你”類語言成分適于表現個人情感,利于表現主觀性。
說話人在說話時,為了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一些語言策略,從這一角度來看,說話人在言語使用中有著主動地位。語言中的某些話語標記語的形成過程,就是一開始有實在意義的語言成分經過注入“主觀性”而變為脫離了字面意義的語言成分,這一語義從“言內”到“言外”的轉變過程就是主觀化。主觀化實際上就是一種圍繞說話人的變化,這一變化使話語意義從表達客觀對象變為表達說寫者對命題的觀點、態度,等等。[4]本文研究的“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用在對話交際中,常有降低說話命題內容的主觀性的作用,它是說話人故意將自己放到偏離對話中心位置的一種手段,體現了說話人的交際策略,符合交際中的“得體準則”。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1)a.有一天,她媽媽終于忍不住了,把媚娘嫂攔在路上,拉長了聲音說,“媚娘,作為你的長輩我可要說你兩句。這人已經死了,你還天天去哭,她在陰槽地府可是不得安寧,要遭罪的呀。”(《灰姑娘的鄉村野史》)
b.“二哥,不是我說你,你太老實了……”,說著用手指了一下,小聲道,“這日本武士,乃是天子的貴客,要是殺了他,只怕……”(《鶴舞神州》)
a句說話人是“媽媽”,聽話人是女兒,按理說,長輩批評晚輩是名正言順的,所以可以直接“說你兩句”。b句用上“不是我說你”,語氣就變得比a句更為委婉、禮貌,其主觀性也較強,當然這里的主觀性是指說話人在說話時所表明的自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
(二)“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的主觀化過程
話語標記語的形成往往跟語法化相聯系,語法化涉及的演變在語義上一般是由“實”變“虛”,在形式上一般是由“自由”變為“黏著”,語法化具有“單向性”。[3]而“不是我說你”屬于短句類語言成分,因此在語言形式上不如短語簡練,在語義上不如短語凝固,其中的謂語動詞也沒有虛化,因此很難說它是語法化的結果。但是,這種特殊的話語標記語發展到今天,也必定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本文認為,“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的形成和發展是主觀化的結果。
英國語言學家們在理論上最早提出了語言意義的“主觀化”。他們認為,說話過程中,由于說話人具有積極主動的地位,所以他們對話語意義的影響越來越多,說話人通過語調、語速、頓挫來改變“字面意義”,從而加強語言的表現力。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語言的表現力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是為聽話人增加語言的信息量,二是幫助說話人傳遞態度和情感。[5]例如當我們說“不是我說你”(重音在“我”字上)和同一語言形式的“不是我說你”(重音在“說”字上)時,重音的變化其實就體現了說話人在說話時所傾注的主觀態度和情感,重音的不同導致語義上的變化,聽到這句話聽話者就知道說話人是要“說”自己了,這就是這句話在會話中表達的新意義,語言理論中稱之為“會話含義”。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從會話含義理論角度探討了“不是我說你”類語言成分的意義,并且得出結論:其會話含義已經規約化,也就是說其意義已經成為一種所指意義。因此,該類語言片段已經主觀化,因此,當說話人說出“不是我說你”時,我們會馬上接收到信號——要被“說”了。
二、“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的定型化
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話語標記語是說話人對話語傾注主觀態度和情感的主觀化過程的再認知的體現。從聽話人的角度來看,隨著會話含義的規約化,聽話人對話語標記語的接受逐漸程式化,即定型化。“不是我說你”語言成分從表達短句的字面意義轉化成表達特殊的會話含義的過程,實現了特定的言語交際功能,我們稱之為“話語標記語的定型化”[7]。
言語交際是人類最常見、最基本的社會活動,詞、短語、句子、語段和語篇是言語交際的基本單位,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成功的溝通和理解,必須建立在共享的知識背景基礎之上,這些知識背景不可能一下子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它是存儲在我們的長期記憶中的,并且是以圖式的方式存儲的。話語標記語的定型化過程也是一個逐漸變化的微妙過程,我們試圖對這一變化過程用認知學中的圖式理論加以解釋。
(一)“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言語在交際中的圖式激發點
康德在其哲學理論中最早提出了“圖式”概念,他認為圖式是連接人腦中的概念與感知對象的紐帶。廣義地講,“圖式是大腦為了便于信息存儲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歷有機地組織起來的一種知識表征形式,是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6]。通俗地講,圖式就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網絡,它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固有模式,如果接收到跟此網絡有關的某些信息,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會對新信息的接收起到促進作用,也就是說使這類新信息接收更快,理解更充分。圖式形成后便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人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觀、價值觀和基本的事實性知識都屬于一般圖式知識,而言語交際是和一般圖式知識緊密相連的。根據圖式理論對圖式的分類,我們認為言語交際也可形成三種圖式:人際圖式、語境圖式和言語圖式,分別對應于言語交際的三大要素——交際主體、語境和話語。
圖式具有可激發性。“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是言語行為中人際圖式的激發點,它在現場情境中調控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可以消除“不得體”,保證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7]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在不得不“說”說話人時,為了降低對說話人言辭上的刺激甚至傷害,會積極調動腦海中的言語交際圖式:了解聽話人的性格、地位、文化背景,從而調動得體的言語,積極促進言語交際的開展。“得體原則”是言語交際的最高原則,“得體”不僅僅指遣詞造句方面的得體,更重要的是表達和效果的得體,因此,言語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表達是否得體是至關重要的。當聽話人聽到“不是我說你”時,能立即激活腦海中的圖式,意識到需要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說話人所指向的言語行為或所涉及的話語內容上來。同時,聽話人還會調出主觀情態的圖式,由此推斷說話人在當時的交際情境下有意降低自己話語的主觀性,實現話語的客觀性。
(二)“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的定型化過程
雖然圖式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是它也可以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來圖式的基礎上,新的內容會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認識,從而引起新信息的加工。“不是我說你”這一語言成分并非最初就是話語標記語,就像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的、語言學家公認的一些話語標記語,例如“你看”“說實話”等。“不是我說你”這一話語標記語,剛開始使用時表達的語義信息非常單一和清晰(就是“我要說你”);隨著使用頻率的不斷提高和使用場合的不斷擴大,最終成為僅僅表達說話人情感和態度的標記,即只表示說話人想引起聽話人的注意以及對他的埋怨。在語境圖式的幫助下,當聽話人聽到“不是我說你”時,第一反應不會是“我要搞清楚究竟是誰要說我”,而是:這是說話人提示我注意其后面將要說的話,我要盡快做好接收后續語言信息的準備。“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成為現代漢語交際中“得體”這一圖式的激發點是逐步定型化的,其定型化的過程在認知心理學看來也是一個習得的過程[8],其實也是在原本圖式網絡中加入新的信息,構成新的圖式。
1.兼具表達“言內之意”和“言外之意”雙重功能。
對古漢語語料的收集顯示,最早出現了以下幾個“不是我說你”語言片段的用法,但是,它們表達“言內之意”的功能比較強,表達“言外之意”的功能還不明顯,此時還不能完全算作是“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例如:
(2)不是我怪膽兒年來太薄劣,將枕邊廂話兒說,把被窩兒里賺啜,都寫做殷勤問安帖。 ? ? ? ? ? ? ?(《全元曲·散曲》)
(3)嫂子在上,不該我說,哥也糊涂,嫂子又青年,偌大家室,如何就丟了,成夜不在家?(《金瓶梅》崇禎本)
2.表達“言外之意”的功能強化。
實際上,話語標記語的定型是其“言外之意”,即語篇或人際功能不斷強化的結果。最初“不是我說你”類語言成分表達的是其字面意義,之后在言語交際中這一語言成分逐漸簡化和凝固,其本身的“言內之意”逐漸減弱,而表達“言外之意”的功能逐漸加強。請看下面的句子:
(4)a.我告訴你,不是我說句放肆的話,你這一起的人就配來阻我?(《七劍十三俠》)
(5)a.不是我說句放恣的話,老弟太老實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6)a.不是我說句怎么兒的話,這個年紀,倘然經不得辛苦,有點兒頭疼腦熱,可不誤了大事了嗎?(《俠女奇緣》)
(7)a.不是我說,哥哥的這樣行為,不是兒子,竟是個冤家對頭。(《紅樓夢》)
從清朝開始,出現了大量的“不是我說句……的話”這樣的語言片段,它們的概念命題功能明顯減弱,而語篇或人際功能顯著增強。我們來看上面話語的轉換:
(4)b.我告訴你,哼!你這一起的人就配來阻我?
(5)b.唉!老弟太老實了!
(6)b.唉!這個年紀,倘然經不得辛苦,有點兒頭疼腦熱,可不誤了大事了嗎?
(7)b.唉!哥哥的這樣行為,不是兒子,竟是個冤家對頭。
經過這樣一轉換,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a類句中的“不是我說(句……的話)”完全可以用語氣詞替代,也就是說,它們的概念命題功能已經基本消失,它們只是表達說話人“自我”的認知、感知、情感、態度和意圖等,表現的是語篇或人際功能。
三、結語
本文借鑒西方語言學理論,探究了“不是我說你”類語言成分主觀化和定型化為話語標記語的機制和過程。我們知道,任何特殊語言現象的形成都與其所適應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后者是語言主觀化和定型化的土壤。話語標記語“不是我說你”,從語意的角度檢查,常常會出現與當時的語境、場合不相吻合的情況,明明是說話人在說聽話人,卻偏偏說“不是我說你”;明明是自己在說這樣的話,偏偏說自己說的不是這樣的話。這種有話不直接說,非要繞個圈子說出來的表達方式,是漢民族語言的一個顯著特色,這類話語標記語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原因。這一點我們會另文探討。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項目編號:[2014-ON-606]。)
注釋:
[1]溫素平:《“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試說》,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96-100頁。
[2]溫素平:《“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語用功能探析》,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第97-100頁。
[3]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第268-275頁。
[4]耿小敏:《“我說”類元語言的研究》,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42頁。
[5]馮光武:《語言的主觀性及其相關研究》,山東外語教學,2006年,第5期,第26-33頁。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9頁。
[7]沈娉:《話語標記語與元認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53頁。
[8]寮菲,王曉霞:《語篇的動態處理與認知心理模式研究》,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第287-291頁。
(溫素平 ?河南信陽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