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繁 李 佳 姚繼紅
社會信用體系標準化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技術保障,是實現信用信息共享、規范信用服務市場以及提高政府信用監管水平的關鍵技術支撐體系。其完善與否直接影響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通過建立標準體系,促進信用信息的公開化和社會征信平臺的建立,加快推進內蒙古誠信體系建設,已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
信用標準化是指“制定、發布并實施信用標準的過程”(引自GB/T 22117-2008《信用基本術語》)。信用標準體系是信用領域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
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003年下發《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意見》,要求全面推進信用體系建設。2006年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信用信息管理辦法》。2013年11月,自治區發改委制定《自治區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明確提出“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企業社會信用數據庫和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基礎的個人信用數據庫,并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信用信息部門共享和對外查詢、發布機制,促進全社會推廣應用信用信息,構建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月,自治區發改委發布《內蒙古自治區社會法人失信懲戒辦法(試行)》(討論稿)。2013年12月18日,自治區政府召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會議,研究社會信用體系信息管理辦法和信息平臺建設方案。
2014年,自治區圍繞信息采集、組織分類、保存、發布與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環節,以建立相應的規范標準和管理制度體系為目標,開展了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目前,自治區社會信用信息平臺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的框架結構已經完成,預計到2015年底將完成包括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在內的共8項地方標準。
隨著“誠信內蒙古”建設步伐的加快,內蒙古社會信用標準體系的建設開始起步。從總體上看仍處于初級階段,與全國信用標準體系的對接才剛剛起步。如何整合和完善各種信用信息資源,建立適合內蒙古具體情況的信用評價標準和評估模型,設置信用評估指標體系的問題是現階段工作的重點。
目前,我國社會信用標準化工作處于基礎和重點研究階段。圍繞社會信用標準體系整體框架,標準研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本術語、主體識別等基礎標準以及信用信息征集、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信息應用等通用標準的研究工作。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等領域的信用信息征集、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信息應用等專用標準的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亟待制定一大批重點、關鍵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依據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需求,社會信用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階段性主要目標是基本建立社會信用基礎性法規和標準體系,初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框架,基本確立信用監管體系,信用服務市場初具規模、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機制在主要領域有效發揮作用。按照這一階段目標,當前內蒙古社會信用標準化建設的工作任務包括:研究建立社會信用標準體系框架,制定社會信用標準體系總體架構、基本術語、主體識別等一些列基礎標準,開展信用信息征集、信用信息共享、享用信息應用等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研制及試點應用工作,實現社會信用標準體系的基本建立。重點任務如下:
在國家整體信用標準體系框架下,研究建立適合內蒙古地區的社會信用基礎性標準體系框架,使之成為健全國家整體信用標準體系建設的有效補充,實現自治區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應用實現信用信息的互聯共享,確立信用監管體系和守信激勵及失信約束機制,促進自治區信用服務市場的規范發展。
根據國家社會信用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和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信用標準體系框架,按照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的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領域,本著“統一分類、統一框架、分類實施、分工合作”的指導思想,結合現有國家不同層級標準,分別制定或補充完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未覆蓋的、適應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現狀的,面向不同主體或信用標準服務對象的信用技術標準、信用產品標準、信用服務標準和信用管理標準,以彌補國家標準研制周期長、數量少、適應市場需要反應慢,不能滿足社會信用迫切需求的不足。特別是通過一批細分領域相關信用標準的研制,使得食品安全、安全生產、政府采購與招投標、電子商務等領域的信用問題更好地受到社會關注和解決。
信用信息數據交換平臺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技術和數據基礎,一般可包括國家、地方和行業三個層次的系統平臺建設。其中,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以組建統一的國家信用數據交換平臺為基礎,由地方人民政府設立,推動本地區信用體系建設。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信用信息平臺處于初步建設階段。根據國家整體信用標準體系內容,并圍繞信用標準通用層的信息征集、共享交換和評級應用三個方面對自治區信用信息平臺標準體系初步進行了規劃,并已開始部署重點標準的研制工作。為保障自治區信用信息平臺的穩步推進,推動國家信用數據交換平臺建設,提高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效率,仍然需要繼續補充和完善對我區信用信息平臺標準體系中信息征集、共享交換相關通用標準的研制,為后續信用信息的評級應用、產品服務開發以及后續信用監管提供基礎保障。
社會信用管理部門要通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信用標準,擴大影響力,營造全社會良好的信用環境。標準的類型具有多樣性,可以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通過宣傳,形成多部門參與制定、運用信用標準的機制,可大大提高信用標準研制的數量。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的領域廣,要加快培養自治區社會信用信息領域標準化專家,同時積極開展對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相關人員進行信用標準的培訓,讓大眾深刻理解標準的內涵,充分發揮信用標準的作用。
標準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信用標準只有通過實施,才能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通過標準的發布實施,推動與標準相適應的征信法律法規的出臺,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引用標準,利用法律的強制性、原則性與標準的技術性、科學性共同推動征信業的發展,是促進信用標準得到有效實施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