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中德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的立法進程,提出我國職業教育立法應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立法經驗,為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提供法律保障”的對策。
【關鍵詞】職業教育法律 人力資源開發 德國 中國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035-02
教育法律是人類在教育范疇的規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經驗之一在于構建了一個完整、成熟的職業教育法規體系。探析中德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的立法進程,借鑒德國通過職業教育立法開發人力資源的成功經驗,對指導我國職業教育立法,促進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將有所裨益。
一、德國職業教育立法
(一)德國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早期(1182-1953)。德國職業教育立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82年頒布《科隆車工章程》。在該章程中明確列出了職業培訓采用“師徒制”的規定。1845年頒布的《普魯士工商條例》中規定招收學徒者必須確證具有授徒技能,為某同業公會會員。1869年頒布的《企業章程》,明確企業職業培訓的義務和權利,對學徒做了明確定義,對師傅資格,學徒的權利和義務、結業考試和證書頒發等作了具體規定。1869同年頒布的《北德意志聯邦工商條例》規定不足18歲的伙計、幫工和學徒有進入補習學校接受“職業補習教育的義務”;1889年頒布的 《工業法典》,明確規定“企業學徒培訓必須與職業教育結合”,企業和學校共同構架的“雙元制”企業的職業培訓從此誕生。1897年 頒布的《手工業保護法》明確規定只有年滿24周歲并具有熟練工人資格者方可招收學徒。1908年頒布的《帝國工商業條例》規定招收學徒者必須參加師傅考試以獲取“小技能證書”,并授權同業公會管理和檢查學徒培訓工作。1919年頒布的《魏瑪憲法》規定了“8年義務教育和18歲以下職業義務教育”。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出1182年至1953年主要采取企業師徒制職業培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紀末,為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企業開始對年輕的工人進行大規模培訓。此時期德國人力資源開發特征是以企業為主體的“師徒制”模式。
(二)“雙元制”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成型期(1953-1969)。1953年,科隆經濟行業教育協會提出《職業教育法》草案,1965年頒布了《手工業條例》。1969年德意志工會聯合會聯邦常務理事會提出了《職業教育法》草案。這些由行業和工會提出的《職業教育法》草案制定了職業學校教育政策,確定企業職業培訓學徒與師傅間私人合同關系。人力資源開發以企業為主體、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的“雙元制”模式成型。
(三)“雙元制”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成熟期(1969-1981)。1969年9月1日,德國國家職業教育“基本法”《聯邦職業教育法》正式生效。該法條款中詮釋了職業教育的定義和領域等,規范了企業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條款中涉及職教規章、職教管理和教育合同等內容,該法是企業職業教育的統一法律。法律中明確了職業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構建了職業教育的基本框架,舉世矚目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有了法律保障。1972年頒布《企業憲法》《工商企業實訓教師資格條例》,1975年頒布《聯邦職業培訓位置促進法》,1976年頒布《聯邦青年勞動保護法》,這此法規頒布,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管理咨詢委員會必須協助企業搞好徒工培訓的義務,并規定不準把徒工當作單純勞動力使用;同時明確規定了職業培訓的功能,規定企業有義務“在徒工培訓期間為其提供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機會”;對企業實訓教師的“基本條件、工作任務、職責范圍、考試規則等”也進行了規定。在《聯邦職業教育法》中第一條規定了“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培訓、職業進修和轉業培訓。在強有力的法律體系支撐下,這一時期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全面實施,并成為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助推器。
(四)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改革期(1981-2005)。1981年12月2日,《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頒布。這部法律被稱為職業教育的“發動機”,為奔跑在經濟發展快車道上的“職業教育”車輛提供了動力裝置和能源,有力地推進了職業教育快速發展。2004年頒布了被稱為職業教育“穩定器”的《聯邦職業教育保障法》。該法為保障職業教育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石。2004年7月聯邦政府制定的《職業教育改革法》,將《職業教育法》(1969年9月頒布)和《職業教育促進法》(1981年11月頒布)合并,制定成新的《職業教育法》,德國聯邦議會和聯邦參院于2005年1月27日和2005年2月18日先后通過。該法規定了企業和學校的權利和義務,教師資格,受培訓者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明確成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對研究所的工作目標、權利、義務、工作任務等進行了規定。由于有了“發動機”作動力和“穩定器”作保障,使德國極具特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工作邁入了健康、穩定的快車道。從1980年代起,“雙元制”職業教育受到全世界關注,并被各國的效法。我國的職業院校也開始學習、借鑒和推廣德國職業教育經驗,在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模式上也效法“雙元制”。
(五)德國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的多元化時期(2005至今)。2005年4月1日,德國新《職業教育法》頒布并生效。新的法律明確了“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部法律具有“制定職業教育新政策,公布職業教育新措施,賦予職業教育新活力,開發職業教育新形勢,擴展職業教育新空間”五大特點。德國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強調多樣化的“允許學校主導培訓聯合體、允許學校差異學制和目標”,重視“認可多形式職業教育、認可全日制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德國職業教育立法歷程表明:第一,德國職業教育立法歷史悠久,通過職業教育立法開發人力資源意識隨著立法進程逐步提高。第二,德國職業教育法規體系較為完整,重視用法律來管理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法規體系主要由職業教育基本法、職業教育單項法和規章及職業教育相關法三部分組成,它們緊密聯系,職業教育基本法是職業教育單項法的基礎和依據;職業教育單項法是職業教育基本法的具體體現和擴展;而職業教育相關法則為職業教育基本法和職業教育單項法的實施開辟道路。第三,職業教育立法內容詳盡,可操作性強。如職業教育目的,培訓指導人員品德、技術、知識、年齡四方面資格,培訓企業主的義務、受職教者的權利和義務,教學場所、教學設備、生師比,教學計劃與培訓章程的審批和考試、職業教育的實施與監督等都有具體規定。第四,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職業教育立法、普法、督法和違法處罰并舉,為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提供了法律支撐體系。
二、我國職業教育立法
(一)我國職業教育立法進程。我國職業教育立法至今僅30多年,相對德國而言晚了很長時間。1982年12月4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第四十二條,提出發展職業教育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1995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在第六章的第四十、四十六、四十七條規定了“企事業組織應對職業培訓和職業學校提供支持和幫助”。1999年1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第二十條鼓勵高等學?;蛘咂渌逃龣C構與企事業組織協作。1995年1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在第五條、第六十六條至第六十九條中對職業培訓做了簡單規定。1996年9月1日,我國第一部職業教育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在法律條款中第一章的第六條,第三章的第十九、二十、二十三條,第四章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七條等,分別規定行業企業有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實施的途徑和保障條件等。
(二)我國職業教育立法存在主要問題。我國的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勞動法等法律對職業教育雖作了一些規定,條款僅有11條,數量太少,執行條款更少,關于人力資源開發條款就更少。其他法規規章對職業教育表述規定籠統、表述簡單,責、權、利不明確。我國職業教育的首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的體系、體制、管理等宏觀層面進行了規定。該法規定職業教育體系是一個以學校為中心的體系,辦學主體是學校在不是企業,企業不是教育機構只是職業教育的參與者。立法中對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規定的條款少、內容少,條款可操作性存在缺陷。一是對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受訓者的考核規定是概括性的,缺少具體操作條款。二是對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模式“產教結合”規定也是籠統性的,缺少細化的條文。三是對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僅作定性的師資要求。四是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過程中對職教教師的培養和規劃是指導性的,缺少硬性規定。五是對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僅僅提出了原則規定,對職業教育的規劃、報告和統計等沒有規定。
三、我國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的建議
(一)構建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職業教育跨越了學校和企業、學習和工作的界限,它應是一種開放教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構建了成熟的,法制化的職業教育法規體系。職業教育立法必須遵循職業和教育的規律,適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就讀職業學校意愿不強。因此,通過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企業通力合作,應有系統集成的理念。同理,我國職業教育立法,也應該依據系統理論構建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
(二)加強《職業教育法》的體系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在法律規范下的正規的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規范、科學、嚴謹、可操作性強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的成功,包括職業教育基本法、職業教育單項法和規章、職業教育相關法等。反觀我國職業教育法律在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則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加強職業教育法的科學性和操作性。
(三)修訂完善《職業教育法》,為職業教育的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法律依據。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和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1996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發展已不相適應,必須要修改完善。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必須賦予企業教育機構的地位,明確企業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明確職業教育者權利義務、任職資格、職稱評定和專兼職管理辦法等,規定受教育者權利義務等;規定職業資格證書和就業準入制度條款,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方式等和管理機制,設施設備要求,法律責任等等,這樣才能為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法律依據。
【參考文獻】
[1]謝傳兵.中德兩國職業教育法比較[J].江蘇教育研究(理論版),2008(5)
[2]姜大源.德國職業教育改革重大舉措——德國新“職業教育法”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5)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K13LX534)
【作者簡介】劉傳熙(1986- ),男,廣西臨桂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