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影視類專業為例,對高職影視類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流程進行探索,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流程的基本模式,為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相關專業提供具有實質性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 影視類專業 校企聯合培養 流程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131-03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日益明確,尤其是實行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以來,高職教育教學思路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更為注重與一線公司企業的對接。隨著校企合作的日益深入,一些高職院校對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更具有建設性的探索與實踐。
校企聯合培養的標準化流程,是指同企業合作搭建聯合培養平臺,依照行業工作流程來重新建構專業課程體系,以企業實戰項目為依托,在校內實行項目前導課,在校外進行項目實際操作,由一線行家、專業教師、學生共同完成,實現校企合作培養的“套嵌式”對接;在此基礎上,對聯合培養流程的環節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的設計。以高職影視類專業為例,這類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并要求學生具有創作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本文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影視類專業為例,對高職影視類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流程進行探索,為高校相關專業提供具有實質性的參考。
一、高職影視類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突出問題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著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行業工作流程脫節。在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各門課程各自為政,相互間沒有聯動。課程知識的結構方式是模塊的拼湊,而非線性的流程,與影視制作的工作流程相脫節。
(二)實踐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脫節。不少高職院校影視類專業缺少具有社會應用型能力的在校教師,實踐教學環節設計并未能與影視類專業的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很好地結合,實踐教學環節成了項目教學的軟肋。
(三)教學考核評鑒與人才培養目標脫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重在應用型能力的培養,影視類專業也不例外。但由于影視類專業原來的課程體系設置和實踐教學內容的限制,致使其教學考核評鑒并未實現理論與實踐并重,實踐動手能力部分所占比重偏低,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回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影視類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標準化流程
為了重新厘清、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相關專業教研室(含數字傳媒藝術專業、影視廣告專業)走訪了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在調研中發現,影視類專業學生最大的就業流向為地方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文化傳播公司、廣告公司、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等,有極少數學生就業于北上廣相關公司。影視類專業的崗位群跨度大,不同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大相徑庭,但在這些崗位群所要求的職業能力中,廣告、專題、宣傳片拍攝制作是最大的交集。
基于這樣的調研結果,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影視類相關專業教研室提出了“應用型,地方性,兼顧全國”的人才培養定位,并將廣告、專題、宣傳片拍攝制作作為影視類專業的專業核心能力來抓。為了更好地與行業一線結合,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影視類相關專業教研室設計了校企聯合培養的一系列標準化流程。具體做法如下:
(一)搭建校企聯合培養平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影視類相關專業教研室在企業走訪、調研中發現,無論是大型影視制作公司,還是中小型影視廣告公司,均與學校存在多種合作共贏的可能。大型影視制作公司對影視人才需求的量大、質高,定向需求明確,希望在學校開辦訂單班。而中小型影視廣告公司一般不會養太多編外員工,項目一來,便存在導演助理、攝影助理、剪輯助理等助理人手短缺的問題。
根據這一調查結果,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影視類相關專業教研室制定了與大型影視制作公司和中小型影視廣告公司不同的合作策略。大型影視制作公司“訂單班”解決了影視類學生的批量就業問題,值得長遠規劃。而中小型影視廣告公司項目助理人手短缺,則很好地契合了影視類專業以實戰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校企雙方可協同開展項目合作,更適合直接操作。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相關專業教研室聯合了南寧帥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中小型影視廣告公司,通過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方式,搭建校企聯合培養平臺,共同制定符合行業一線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培養標準。
(二)組建校企“雙師”教學改革團隊。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但關鍵的引領者是教師。一支數量充足、技術過硬的應用型教學團隊,對影視類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流程項目的推進至關重要。
依托校企聯合培養平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相關專業教研室組建了一支由在校教師和行業一線外聘教師組成的“課程改革教學團隊”。和以往在校教師和外聘教師能力涇渭分明的情況不同,教學團隊里的在校教師均有應用型行業能力,不少人在進入高校前就在行業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不光在教學內容上與行業一線結合,帶領學生外出參與行業一線的實戰項目,同樣可以獨當一面。
(三)按行業工作流程來建構專業課程體系。打破以往用模塊來組建課程知識體系的做法,按影視攝制工作流程構建縱向的專業課程體系。
影視攝制按工作流程來看,可以分成三大環節,即前期案頭、中期拍攝、后期成片。前期案頭的課程包括以拉片為主的“影片分析”、“視聽語言”、“造型語言”、“劇作”、“文案策劃”等,中期拍攝的課程包括“攝影基礎”、“攝像基礎”、“影視畫面創作”等。后期成片的課程包括“影視剪輯”,以及剪輯、特效、包裝軟件的學習。每個學期、學年的課程設置均由前期案頭、中期拍攝、后期成片一系列的課程組成,為一個影視制作的基本流程,課程難度螺旋上升,綜合性最強的課程設置在最后一個學期。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保證每學期、學年學生都能有成片作品。
由于影視類專業的生源為文理兼收,專業功底參差不齊,因此大一課程設置原則為:奠定基礎,拓寬視野。專業必修課程為“影片分析”、“攝影基礎”、“攝像基礎”、“基礎后期軟件”等。
大二課程設置原則是“精”而“專”,主要以拍攝制作廣告、專題、宣傳片為主,兼顧影視短片。在學習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來建立、健全自身的職業能力,專業必修課程為“劇作”、“視聽語言”、“影視畫面創作”、“影視剪輯”、“短片創作”等。
大三的“電視專題片制作”課程綜合性最強,打破課程間的壁壘,引入實戰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由側重影視制作不同環節的老師擔任相應環節的教學任務,實現與一線行業的套嵌式接軌。
通過三個學年的漸進式課程設置,培養適應面廣、專業精專、符合行業一線崗位能力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四)按行業協作方式來設置課程的橫向聯動。這是由影視制作行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影視攝制項目,不是一個人能夠單獨完成的,必須有團隊協作。不管是教學團隊的組建,還是學生團隊的組建,都基于此。
以改革力度最大、綜合性最強、課時量最多、教學團隊最強的“電視專題片制作”課程為例。“電視專題片制作”課程設置在大三上學期,是影視類專業該學期唯一一門專業必修課程,集中體現了專業核心能力,也是學生的就業前導課。
課程以影視制作的流程來結構知識模塊,具體分為:實戰案例分析、解說詞寫作、攝影攝像、剪輯。課程打破以往單師授課的方式,組建能力和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由好幾個專業側重不同的老師來進行教學接棒,包括具有應用型能力的在校教師和行業一線外聘教師。
需要指出的是,影視制作的每個環節都不是孤立的。各個環節的教師雖說專業有所側重,但他們的能力要貫通整個流程。例如教前期案頭部分的教師,就不能是純文字思維的教師,而應該是具有視聽思維的教師,訓練學生如何帶著后期思維進行前期的視聽構思。
此外,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也在督促學生去組建自己的工作團隊,根據個人的特長和愛好,實現優勢互補,優化組合。甚至還要鼓勵他們去組建外圍的跨專業、跨系部團隊。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外聯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更好地完成作品。
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數字傳媒藝術專業的“短片創作”,課程考核要求學生提交成片+成片海報。不少小組團隊外聯了本系的主持與播音專業,以及藝術系的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五)實踐教學項目與企業聯動。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影視類專業課程實踐教學以項目為導向,校企聯合培養,具體做法如下:
1.設置項目前導課。高職有五個工作學期。在每個工作學期的頂崗實訓之前,為學生開設實戰項目前導課,五門項目前導課的設置同樣也是依照難度螺旋上升。而難度最高,也最為系統的項目前導課設置在大三上學期。
項目前導課以實戰案例分析為主,案例一般為行業一線影視攝制項目。教研室通過與校外公司或企業的深度合作,將其發展為校外實訓基地,由他們提供完整的影視項目一手資料,從策劃書、解說詞到成片全套資料一應俱全,由教研室具有社會應用型能力的教師,或行業一線外聘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真正做到實戰案例教學。
2.實行以項目為導向的課程考查。除了章節實訓,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一般都會實行兩次以項目為導向的課程考查:期中一次小考查,期末一次大考查。期中考查側重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解決;而期末考查則側重于讓學生提交出相對成熟的作品,便于展示。
3.先行引導學生的崗位選擇。在項目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因材施教,要求學生通過每個學期的項目協作,在工作流程中逐漸找到自己喜歡、擅長的環節,提前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并在工作學期中有意識地選擇相關崗位進行實踐,為就業累積直接工作經驗。
4.以師徒制的形式外帶學生跟組實踐。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數字傳媒藝術專業為例,依托南寧帥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實訓基地,學生完成在校專業基礎學習后,由具有社會應用型能力的教師帶隊,參與該公司承制的廣西河池金城江機場專題宣傳片,APP(中國)子公司廣西金桂漿紙業有限公司專題宣傳片,招商銀行南寧分行專題宣傳片等項目的攝制。學生以導演助理、攝影助理、剪輯助理的身份參與其中,相當于是他們就業前的又一次集訓。通過現場參與、觀摩、借鑒,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5.實行新型校企聯合考核與評鑒。新型課程考核與評鑒方式有多種。辦展是其中最為直接的一種。包括學期小型作品展,學年中型作品展,畢業大型作品展。讓學生在著手作品之初,便有了作品展示、展出的概念。而評鑒的主體,由原來純粹的在校教師,變成(下轉第175頁)(上接第132頁)行業一線人員和在校教師聯合考評,在流程終端的評鑒上,充分體現了以項目為導向的校企聯合培養。
此外,還有多種考核形式。在有的課程里,甚至還出現了以賽制替代傳統課程考核的情況。即選取時間點與課程進度相符的影視比賽,根據比賽要求,指導學生攝制作品參賽,并參照比賽結果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
總之,校企聯合培養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對校企聯合培養基本流程、模式的探討、實踐和總結,是這項工程頗有建設性的切入點。本文對影視類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流程的探討,不光對高職院校相關專業具有借鑒意義,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同樣具有實質意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芳.廣告學專業開設影視制作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新聞界,2008(2)
[2]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模式探索[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4)
[3]王丹,孫莉,李荔.基于項目驅動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2(21)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度科研課題立項項目(桂職院〔2014〕175號142214)
【作者簡介】潘小樓(1981-)女,廣西平果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講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