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歲月更替又一年。新的一年中,中國經濟注定更有新氣象。
2016年的新氣象,來源于2015年不斷顯現并且鞏固的新趨向,其中包括:
首先,中國對新常態的認識開始進入新的階段,而這種認識的深化與升華,集中體現在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做出創新性的理論概括,以及與之相應的政策安排,明確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其次,中國對新常態的適應開始進入新的階段,而這種形勢倒逼下更自如、更貼切的適應與應對,集中體現在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依然保持穩中有進、中高速增長,各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基本均好于預期,其中居民收入更是保持較快增長,勞動力市場也繼續呈現供不應求向好態勢。
第三,中國對新常態的引領開始進入新的新階段,而這種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的主動作為,集中體現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加速推進。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8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則達到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而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中國經濟開始由工業主導,以及投資、出口拉動,轉向結構更為合理的服務業主導及消費拉動新模式。
上述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的新趨向,勢必在新一年中相互激蕩、共同催生更多更美新氣象。透過這些來之不易的新趨向,交織其中的動力機制清晰可見并且仍在不斷穩固,而這種動力機制概述之就是:堅持推進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其中尤其是長期作為改革主導者的政府自身,不斷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不斷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這種動力機制之所以長期有效,蓋在于其能夠面對不同階段不同挑戰,及時提供新生動力以適應市場新的要求。因此,盡管新一年中中國經濟遭遇的困難更多更復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主要任務不僅本身難度空前突出,而且更棘手的是,這些任務在整體經濟進一步探底過程中,相互之間的目標兼容及步序協調更為不易,但這類困難與中國經濟以往一次次爬坡過坎(包括2015年)遭遇的困難起碼有一點并無不同,那就是依然會促使政府與市場更進一步良性互動并及時做出適應性的改變,進而釋放出新的、更有效率的發展動力。
實踐證明,中國經濟韌性十足。憑借這種韌性,在新的一年中,歷史性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關口的中國經濟定能由新常態激發出更多新動力,由新動力催發出更美新氣象。
2016,大有可觀,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