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聯系我市經濟發展實際,我感到,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全面把握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五大政策支柱”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基礎上,注重激活供給側的“四大要素”,緊扣勞動力、資本、創新、政府4條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要著力優化勞動力配置。立足鷹潭產業特色和優勢,著力加快發展以旅游業、物流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引導更多勞動力向旅游業、物流業、現代農業等方向流動。積極搶抓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契機,推進“全域鷹潭”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有序轉移,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二是要優化土地和資本配置。鞏固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成果,進一步完善市縣鄉三級共享土地承包信息管理平臺,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推進部分城建項目和公共服務向社會資本開放,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特別是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投入,全面提升群眾幸福感。
三是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落實好我市“穩增長40條”和“創業創新36條”,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產學研結合,提升銅產業創新能力,加快銅企業落后產能淘汰,化解銅產業產能過剩。規范各類融資行為,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有效化解政府債務風險。
四是政府自身要落實供給側改革。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規范運營“中介超市”,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推進行政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擴權強鎮改革等,為經濟發展松綁給力。進一步營造穩定連貫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寬松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