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落地,中央已經指明了方向,提出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
相比之下,這五大任務最難的就是去產能。產能過剩制約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國有很多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撫州市也存在有色金屬粗加工、傳統紡織服裝、化工建材行業等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
要化解產能過剩,應該注意四大風險。一是債務風險。企業既有對銀行的負債,也有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應付賬款,以及企業之間的擔保,等等。這些錯綜復雜的“三角債”給企業兼并重組和破產清算都帶來很大難度,處理不好還會造成連鎖反應。二是穩定風險。產能過剩產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人數眾多。淘汰落后產能、消滅僵尸企業,都涉及大量職工轉崗安置的問題,處理不好容易造成企業內部和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三是財政風險。從短期看,去產能會給地方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帶來困難。四是發展風險。宏觀調控之手如果干預不當,也會“錯殺”好企業。比如,我市的有色金屬加工行業屬于結構性過剩,即“低端過剩、高端不足”,這類過剩行業中也有產品市場需求旺盛的好企業,如果一刀切式地用“限貸”“斷糧”的辦法推動化解產能過剩,反而會影響產業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雖然不易,但我們相信只要有耐心、有決心,一定可以加快去產能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