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彥
“國企改革一定要莫忘初心,才不會迷失方向。深化國企改革的關鍵是勇于找準‘痛點,善于破解‘難點。”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在2015年12月22日召開的上海國資高峰論壇上說。
在本屆上海國資高峰論壇上,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林益彬表示,從2013年開始,上海市開始陸續出臺國資國企改革實施方案,從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流動平臺運營,到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創新的舉措在上海屢開行業先河,可謂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兩年多的國資國企改革,“上半場”基本結束。
張江高科在“上半場”改革成績如何?有哪些創新舉措?未來如何發展?
“我認為國有資產的最大流失是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用當其時。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再這樣下去,國企就是一潭死水,動彈不得。改革則生,干等則死。” 葛培健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5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公布了浦東國資第二批直屬企業改革方案,張江高科作為第二批唯一的國有上市公司名列其中,方案明確了張江高科的最新定位,即“優化張江高科的管理體制,回歸上市公司市場化主體,定位于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商與科技園區的集成服務商,以市場化機制激發活力動力,提高股東回報,提升資本市場的品牌形象”。
改革后的張江高科將定位為完全市場化的經營平臺,重點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逐步改造公司的經營班子、業務結構以及考核分配機制。
在葛培健看來,非市場化的“三鐵”規則,即“鐵交椅、鐵飯碗、鐵工資”是國企最頑固的惡疾之一。“三鐵”規則導致國企人才流失嚴重,成為國企亟須改革的最大“痛點”。
近幾年,在張江高科內部,高管、中層相繼有人被挖,核心戰斗力大大損失。所以在葛培健眼里,國企改革最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
為打破“三鐵”傳統機制,張江高科開展了內部運營機制的改革。通過中層管理崗位的公開競聘,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搬走了“鐵交椅”。10個部門總經理都是公開競聘、PK上崗、以“票”取人、三年大考。通過人員崗位配置雙向選擇,對人員結構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打破了“鐵飯碗”。通過和員工簽訂崗位聘任合同,以契約的形式明確各崗位的崗位名稱、崗位職責、薪酬組成,做到“易崗易薪易福利”,打破“鐵工資”。隨著“三鐵”破除,約束張江高科內部活力的“病根”相繼拔掉,張江高科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同時,張江高科建立了“基薪+績效薪+中長期激勵”的薪酬結構,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張江高科公司年報,張江高科提取了2014年度超額凈利潤的5%,用于對員工的中長期激勵。
“國企改革不能靜等他人相助,要有主動出擊的勇氣,和規避困境的智慧。正所謂,怨聲載道終無用,唯有破題最實惠。”葛培健表示。
葛培健所說的“主動出擊”,就是主動抓住科創中心建設給張江發展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
習總書記提出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做“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是通過自由貿易區的改革試驗來體現,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是通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來體現,張江高科地處自由貿易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疊加區域,“雙自聯動”為張江參與科創中心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為此,張江高科從“國有房企”轉型為“科技投行”,對外樹立“時間合伙人”的理念,實現從單一的科技地產開發商向與高科技產業共同成長的產業發展、投資、服務商的角色轉型,圍繞科技投行的發展方向,打造科技地產商、產業投資商和創新服務商的“新三商”戰略。
張江高科是座大金礦,到處有著實施產業投資的可能性。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2014年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營收416億元,占上海全市47%以上;集成電路營收397億元,占全國的1/3。這些資源構成了深耕高科技產業投資的資源庫。
目前,張江高科正在積極借助銀行、證券、保險、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科技金融機構的牽引作用,整合科技金融服務資源,并且創新性地提出“投貸聯動”、“投保聯動”等概念,首創了全國首款創業保險——科創E保,積極服務雙創大業。
林益彬說,2016年將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新起點。一方面,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重要階段,未來國企改革從頂層設計的“藍圖”落實到“施工圖”。
下一步,上海將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上有新的突破,進一步健全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完善企業管理人員任期制管理,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同時,推動企業集團改革,2016年全面完成市管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實現產業集團和具備條件的轉制科研院所整體上市或者核心業務上市。此外,在國資布局上,力爭85%以上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同時支持企業從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談到對國企改革未來的思考,葛培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國企改革一定要莫忘初心。要積極調整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要重視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一要把國企人才流失放到和國有資產流失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關注。人才流失的最大問題在于凝聚團隊、穩定團隊的機制不匹配,漠視企業家的價值和所付出的奉獻。要有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胸懷,加強人才制度化建設,形成穩健的人才梯次配備,加大人才使用的提前布局,凝聚轉型發展的向心力。二要保持經營團隊特別是高管、中層團隊的相對穩定。實際上國企經營人才也是稀缺資源,要重視新形勢下干部隊伍的穩定,重視國企領軍人物和骨干團隊作為企業發展核心資源和寶貴財富的人力資本價值。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選聘制度改革,盡快引進職業經理人制度,避免人才流失,保持經營思路、轉型戰略的可持續性執行。要通過對干部崗位考核分配機制予以合理化、市場化,實施中長期激勵機制,穩定經營團隊軍心,避免因為干部崗位頻繁更迭,出現士氣不高、內耗增加等不穩定因素。三要把體制機制改革落到實處、不流于形式。要弘揚敢于擔當的改革勇氣,精于應對風險的改革智慧,勇于務實推進的改革執行力。避免陷入讓國企改革走走停停,最終又回到原點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