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瀚
藝術市場與金融投資市場間關聯度逐年提高,藝術界對藝術品的投資價值越來越關注,傳統收藏家群體出現了加速衰減,新興的注重投資效益的收藏群體越來越龐大,其中不少人就是金融業者。
全球化時代的新興收藏家已經顛覆了人們心目中對于傳統收藏家的認知。典型的是史蒂文·科恩(StevenCohen)這樣的金融富豪,他1978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畢業后,在華爾街的金融公司從事期權套利交易,1992年募集2500萬美元成立了SAC資本顧問公司SACCapitalAdvisor),從事對沖基金等金融投資,2008年最高峰時公司管理的資產曾達160億美元,個人的資產約在20億美元。
他的藝術品收藏生涯開始于2000年,早期主要收藏印象派的作品,不過很快又轉向了現代藝術。迄今為止他在藝術品上的投資已經超過6億美元,他花費800萬美元從畫廊主薩奇手中買下的當代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的作品——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一條鯊魚,是他最為有名的收藏。2006年10月,科恩花6350萬美元從娛樂業巨子——夢工場共同創始人大衛·格芬手里買下當代藝術大師威廉·德·庫寧的名畫《PoliceGazette》。2007年他更是以1.375億美元買下了威廉·德·庫寧的油畫《女人三號》。2009年蘇富比紐約總部曾舉行科恩的收藏展,展出了20件重要藏品,包括愛德華·蒙克的《圣母像》、畢加索的《LeRepos》(科恩2006年從佳士得拍賣而得,成交價3474萬美元)、安迪·沃霍的《瑪麗蓮·夢露》(2007年科恩以8000萬美元從私人收藏家手中購得)。據估計這批藏品的總估價為4.5億美元。
像史蒂文·科恩這樣的新興收藏家是全球化時代的普遍現象,在倫敦、莫斯科、香港、上海等地都可以找到類似的人物,他們有如下的特點:
新興收藏家更加重視藝術品的投資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資本勢力大行于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最顯著的現象就是資本的全球流動性影響到全球藝術市場的走向,尤其是對當代藝術界影響甚大。在此風潮下,藝術市場與金融投資市場間關聯度逐年提高,藝術界對藝術品的投資價值越來越關注,傳統收藏家群體出現了加速衰減,新興的注重投資效益的收藏群體正越來越龐大,其中不少人就是金融業者。從金融、資源行業發財的新藏家增多,他們喜歡用重金在拍賣會這樣的公開市場購買高價藝術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把藝術品當作一種資產配置的投資品。
頂級收藏家更加習慣通過大型拍賣行、藝術博覽會選購藏品。巴塞爾藝術博覽會1990年代就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當代藝術畫廊博覽會。意識到當代藝術的國家化趨勢,它也率先進行國際化擴張,2002年開始舉辦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2013年收購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HK)后改名“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BaselHK)持續運營,同時在歐洲、美洲、亞洲運營三個當代藝術博覽會。而很多參展畫廊在展覽上的銷售額會占他們全年銷售額的三分之一甚至到二分之一。
他們多喜歡當代藝術,并參與藝術社交、藝術生意,并作為彰顯社會身份的手段。頂級富豪們會在自己的豪宅陳列作品,舉辦各種聚會,或者捐贈作品給博物館等,這是他們彰顯品味的一種手段。部分富豪也參與藝術市場的生意,如英國廣告企業主查爾薩·薩齊開設了薩齊畫廊,科恩也是Mari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