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雜
同一件事情,有人抱怨與發牢騷,而有人卻能從中看到機遇。這就是吉利剃須刀發明者給我們的啟示。
20世紀初,在美國波士頓有個名叫金·坎普·吉列的中年男子。他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做業務員必須要保持面容儀態的規范和整潔,所以刮胡子是他們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
在那個年代,刮胡子是用剃刀的,那可是個手藝活,只有專業的理發師才能做,所以人們要想刮胡子只能去理發店。有一天早上,吉利和兩個同事起床晚了,跳下床就連忙趕著去和客戶見面。在路上,他們想起自己的胡子已經很長了,不刮一刮胡子很不好,為了更順利地談妥那筆業務,他們決定先把儀態搞好再去。就這樣,吉利和兩個同事一起進了理發店刮胡子,然而也正因為這幾分鐘之差,等他們趕到與客戶見面地點的時候,客戶已經離開了,等他們重新找到那個客戶的時候,才知道客戶已經被別人捷足先登搶走了!
“真是太讓人惱火了,刮胡子如果自己可以完成就好了!”一個同事這樣發牢騷,另一個同事接過話說:“誰說不是呢?可是刮胡刀是一門非常精細的手藝活,又怎么可以自己刮呢?”就在這兩個同事抱怨的同時,吉列卻在心里想:“對呀!怎么樣才可以自己也能隨意刮胡子呢?如果能夠做一個自己也能操作的刮胡刀,不是就可以擁有一個很大的市場了嗎?”
從此以后,吉利每天都在想怎樣能夠讓自己來完成刮胡子而且還不會割破皮膚,但這種和水果刀一樣大、卻比水果刀鋒利100倍的剃刀,誰敢輕易地伸到自己臉上呢?有一天中午,吉利在跑業務回家的路上覺得有點口渴,就在路邊的水果攤前買了一支甘蔗,他付了錢后靜靜地等著攤主把甘蔗皮削掉。如果是平時,他可能不會產生任何想法,但這次,他不經意地多了一個心眼,吉列留意到攤主用來削甘蔗的刨子,那個刨子簡單而玄妙,是一個木棍里嵌著一面鋒利的大刀片,因為有了木架的保護,所以無論刀片有多鋒利都只是薄薄地削掉一層甘蔗皮,而不會嵌進甘蔗的肉里去。
眼前的景象讓吉列突然來了靈感:對呀!我為什么不給刀片安裝一個架子呢?那樣,刀片就能刮掉胡子而又不會割破肌膚了!想到這里,吉列有了辦法,他把刀片的長度縮短,然后在刀片中間穿上幾個孔,再把它固定在一個“T”字形的鐵架子上。在這種理念下,經過無數次的更新與嘗試,一個月后,世界上的第一把“T”字形剃須刀終于問世了。
吉利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品牌開始生產這種剃須刀,因為他搶占了全球先機,所以發展得特別快,沒幾年時間就成了一家專業生產剃須刀的國際大公司。沒錯,它就是如今無處不見的——吉利剃須刀。后來,吉利那兩個老同事也成了他公司的業務員,他們經常會這樣問他:“當初那件事情是我們一起經歷的,為什么你能想到這個主意而我們卻想不到呢!”
“那是因為,同一件事情,你們只有抱怨與發牢騷,而我能從中看到機遇與成功!”每次,吉列都會用這樣一句讓人似懂非懂的話回答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