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5月19日在湖北恩施調研旅游扶貧工作時強調,鄉村旅游是基層和群眾的創造,旅游扶貧是貧困地區扶貧攻堅的有效方式,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
近些年來,基層農民在不斷摸索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旅游道路,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養生文化、餐飲文化等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不斷發展壯大,促進了鄉村旅游的大發展大繁榮。如今,伴隨著國民休閑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體驗型、度假型和休閑型的鄉村旅游項目開始主導鄉村旅游市場的格局,吸引游客由匆匆過客變為度假休閑,對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更為明顯。
汪洋強調,要著力推進生態保護、旅游開發、扶貧攻堅有機結合,加大對貧困人口參與旅游經營服務的扶持力度,讓他們分享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產業發展紅利,將綠水青山變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麗水市遂昌縣是浙江著名的山區貧困縣。數年前,當地農民周春芳通過流轉承包了80畝茶園和100多畝竹園,辦起了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休閑農莊。因為品質優良,口感鮮爽,過去賣不上價格的茶葉和冬筍成了搶手貨,僅上個冬天他銷出的冬筍就有幾萬斤。
麗水市委書記王永康說,麗水一直是浙江的欠發達地區,過去百姓覺得守著青山就是守著窮,可現在這樣的觀念完全被顛覆了。“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綠水青山和優質生態成為麗水最大的資源”。在鄉村旅游帶動下,去年一年,麗水本地的農副產業僅在網上的銷售額就高達30多億元。
汪洋強調,要發揮鄉村旅游的綜合帶動效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集群發展,提高旅游扶貧總體效益。
“鄉村旅游不僅僅是中國蓬勃興盛的旅游產業的一種形態,從更大意義上來說,它幫助落后地區百姓掙脫了貧困,承載著農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國家信息中心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石培華說,鄉村旅游發展潛力、規模空間巨大,對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汪洋強調,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體系,豐富旅游產品,促進品牌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積極探索以旅游資源、扶貧資金等入股參與旅游開發,讓貧困群眾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提高旅游扶貧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各地鄉村旅游的發展態勢還不均衡,在大力扶持發展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面;要善于發現和發掘旅游資源,實現業態多元化。同時,各地政府還要進一步加強對鄉村旅游政策法規的前瞻性設計,對用地、貸款、稅收、工商管理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環境優化,讓鄉村游富民效應持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