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

前不久,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副司長朱耀垠表示,對大拆大建強迫農民上樓的行為,民政部的態度非常明確,堅決反對把農村社區建設簡單理解為撤村并居。
民政部解讀《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并向社會通報民政部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相關安排。
關于個別農村出現的“大拆大建”問題,朱耀垠指出,它有三個違背:違背農民的意愿;違背村莊的演進規律;違背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它有三個盲目:盲目地撤村并居;盲目強迫農民集中居住;盲目利用非農用地。它有三個不利于:不利于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利于農村的持續發展;不利于新型城鎮化的健康推進。
朱耀垠指出,對大拆大建強迫農民上樓的行為,民政部的態度非常明確,堅決反對把農村社區建設簡單理解為撤村并居。推動出臺《指導意見》的重要目的之一正是為了對將農村社區建設簡單等同于“農民上樓”的思路進行澄清,對一些地方客觀存在的借農村社區建設之名進行大拆大建,強迫農民上樓的情況進行糾正。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嚴禁強制推行大拆大建、撤村并居,嚴禁違反土地利用規劃擅自改變農地用途,嚴禁以‘管委會等機構取代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將農村社區建設簡單等同于農民上樓的認識和做法,忽略了農村社區建設的豐富內涵,將農村社區建設狹隘理解為農村居民居住形態的城市社區化。為了扭轉這種片面認識,《指導意見》確定了“城鄉銜接、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則,要求“既注意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又重視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既要合理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的有益經驗,又不能簡單復制城市社區建設的操作模式。
朱耀垠表示,農村社區建設有著豐富的內涵,《指導意見》中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完善村民自治與多元主體參與有機結合的農村社區共建共享機制,健全村民自我服務與政府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有效銜接的農村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形成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的文化紐帶,構建生態功能和生產生活功能協調發展的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基層治理的現代化和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確保農村基層既充滿活力又管理有序,確保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上述目標并不必然需要通過農民上樓來實現,從此前各地的試點情況來看,以農村居民集中居住點為單元來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地方占比很少,主要集中在城鎮化推進較快的城市近郊地區。《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農村社區建設要在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用益物權的前提下開展,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村莊規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等相銜接。
朱耀垠表示,總的看來,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統籌規劃、合理安排、穩步推進。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必須堅持村民自治。尊重農村居民的主體地位,切實維護好農村居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合法經濟利益和社會生活權益,充分調動農村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必須堅持科學謀劃。要把握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做好農村社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提高試點工作的科學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三是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必須遵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使農村社區建設始終在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上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