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漢托
寒冬的氣息在制造業中進一步蔓延,部分公司長年擴大產能所帶來的資金缺口已經超過所能負荷的范圍。繼華為一級供應商福昌倒閉之后,上個月,投影行業明星公司雅圖數字視頻技術有限公司被裁員工到公司門口追討欠薪。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類似這種欠薪行為在制造行業內非常普遍,“現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準時發薪的企業只有30%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產制造類企業經過30多年的飛速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數以千萬計的龐大市場規模了,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幾年來,由于缺乏創新,再加上原材料、人工等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中國制造業的生存質量每況愈下,連世界知名企業如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也紛紛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5月份,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從國家戰略發展角度,全力扶持制造業的發展。可以說,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只有制造業必盛了,國家才能繁榮富強,這已經是經濟界的廣泛共識了,其實,包括美國在內的歐美強國也特別重視制造業的發展。
那么,中國制造業為什么競爭力越來越弱,甚至連最基本的人工成本都無法得到保障呢?筆者認為,除了部分經營者過度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鏈緊張或者斷鏈,缺乏創新和品牌也是制造業衰敗的重要原因。
首先,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主要通過代工等低端方式生存,隨著代工行業內部競爭的曰漸白熱化,再加上行業價格日漸透明化,代工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菲薄,并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生存,更別提發展了。當然,也有部分代工企業走上了創新之路,但是,由于創新的風險相當高,而且有關部門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抄襲模擬現象非常嚴重,致使創新者難以在市場競爭中成功突圍,獲取更高的產品溢價。雖然中國已經擁有了一批通過創新經營模式獲得成功的制造業,比如華為、格力、小米等,但是,創新成功的企業在整個制造業中所占的比例仍然相當小,制造業尚未養成通過創新開拓市場的氛圍。
其次,中國制造業普遍缺乏品牌意識。很多企業注重短期盈利計劃,缺乏長遠的品牌培育規劃,對產品在消費者市場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并不關心,結果造成了企業品牌建設一直在原地踏步,無法促進產品銷售,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那么,中國制造業應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告別絕大部分企業欠薪的尷尬現狀呢?筆者認為,至少需要以下三個方面同時發力。
第一,國家應當進一步落實好推動制造業創新的政策,通過多種形式的經費扶持、知識產權保護、組織創新成果交易、通過互聯網+等手段,鼓勵制造業向創新要生產力。這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一環。
第二,制造類行業協會要結合所處的具體細分行業,聯合會員企業攜起手來,建立更為有效的合作機制,比如組織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聯盟,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研發工作,結伴出海開拓新市場等,推動會員企業在供應、生產、物流、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密切合工,進而實現節約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最后,制造類企業經營者要盡快擺脫傳統的經營思路,主動學習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和經驗,通過引進機器人生產、網絡營銷等新型經營模式,有效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生產銷售效率,進而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最終實現不斷轉型升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