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鵬 馮松魁
(1.山東省濱州市科學技術局,山東 濱州 256600;2.山東省濱州市科技情報研究所,山東 濱州 256600)
人類社會正進入數字時代。原有各種物理載體所存儲和傳輸的信息,正在逐步被數字化。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存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數字圖書館亦應運而生。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及其功能的擴展。其特點是收藏數字化、操作電腦化、傳遞網絡化、信息存儲自由化、資源共享化和結構鏈接化。
在數字圖書館思想發展史上,美國學者萬尼瓦爾·布什(Vannevar Bush)的貢獻突出。他于1945年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日后產生了廣泛影響的著名論文《如我們所能想象的》(As We May Think),文中提出了用名為Memex的桌面機械以類似于人腦的方式將文獻加以存儲、連接和檢索的構想。他所設想的Memex成為日后絕大部分信息檢索項目的試金石,并被尊為超文本技術(Hypertext)的先驅。
1948年,美國數學家維納(N.Wiener)成為第一個指出電子計算機將能夠在圖書館運作中大顯身手的學者。
J.C.R Licklider在1965年完成的圖書館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未來的圖書館》(《Libraries of the Future》)中敏銳地意識到在圖書館館藏中使用數字存儲技術的優越性。他提出的“關聯索引”(associative indexing)及其他富于創新性的計算機檢索概念,成為60年代中后期一些試驗性示范項目探索的重點之一。
1978年,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蘭卡斯特(F.W.?Laneaster)發表了《走向無紙的時代》(《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和《電子時代的圖書館與圖書館員》(《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in an age of electronics》)兩部論著,描述了電子圖書館的面貌和前景。
1979年,英國不列顛圖書館的哈利(A.J.?Harley)提出了“虛擬圖書館”的概念。
198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伍爾夫(W.Wulf)撰寫國際合作白皮書,正式提出了數字圖書館的概念。
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人員給出一個較為抽象的數字圖書館定義:一個數字圖書館是若干聯合結構的總稱,它使人們能夠智能地和實實在在地存取全球網絡上多媒體數字化格式存在的、為數巨大的且仍在不斷增多的信息。
1.低成本
對于信息本身來說,紙張是其傳統的載體。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們又開發出了新的信息載體——磁盤和光盤。數字圖書館主要就是以磁盤和光盤作為信息載體的。磁盤和光盤的采用,大大降低了信息存儲、加工和傳播的成本。
2.利于保護珍貴書籍
數字圖書館即可實現圖書的多人借閱,又可以保護圖書原件,有利于圖書的長久保存。
3.信息儲存空間小
數字圖書館把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在磁盤或光盤里,與紙質資料相比所需存儲空間很小。如今,磁盤容量動輒以T為單位。一個容量為2T的磁盤理論上可以存儲10萬本100萬字的純文字書籍。現在流行的一個8G U盤,理論上可以存儲400本100萬字的純文字書籍。
4.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2009年全國出版圖書、期刊、報紙折合用紙量624.95萬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無疑將極大地減少紙的用量。這不僅節約了寶貴的森林資源,而且減少了造紙廢水和印刷油墨對環境的污染。
5.信息查閱、檢索方便
普通圖書館因為館藏、讀者對象與地理位置的限制,服務的人數和時間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數字圖書館不受資料實際存放位置或副本數量的制約,允許多個讀者在其權限內隨時查閱信息,從而實現了用戶最便捷地獲取知識,圖書館最大限度地提供便捷。
6.信息豐富、全面
信息利用共享化作為數字圖書館的一大特點,其共享化的廣度與深度是傳統圖書館所無法比擬的。數字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可以將異地資源本地化,數字圖書館的信息利用共享化特點體現出了跨越地域的資源無限特征。
7.信息提供知識化
與傳統圖書館不同,數字圖書館已經開始實現由文獻的提供向知識的提供轉變。數字圖書館將圖書、期刊、照片、聲像資料、數據庫、網頁、多媒體資料等各類信息載體與信息來源在知識單元的基礎上有機地組織并鏈接起來,以動態分布式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數字圖書館信息提供的知識化,將為廣大讀者建立起“知識水庫”、“學術銀行”、“數據倉庫”。
1994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宣布耗巨資建立國家數字化圖書館,并于1995年在華盛頓召開了網絡信息聯盟會議,共有l6個圖書館加入了信息聯盟。1995年秋,美國國會圖書館正式啟動了國家數字圖書館項目(NDLP)——“美利堅記憶”。美國的行動推動了世界范圍內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世界各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巨額研發資金,推出各自的數字圖書館計劃并加以實施。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英國的“存取創新計劃”和電子圖書館計劃、法國的數字圖書館項目、日本關西圖書館計劃、韓國的國家數字圖書館計劃、加拿大的數字圖書館計劃、新西蘭的“國家知識遺產文檔數字化”項目、新加坡的“無邊界電子圖書館網絡”、俄羅斯的“電子圖書館計劃”和“俄羅斯記憶”等。
在我國,從1995年開始,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復旦、華南理工等高校圖書館開始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數字圖書館的研究。1997年7月,由北京圖書館、中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深圳圖書館、遼寧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文化部文化科技開發中心共同承擔實施的中國試驗型數字圖書館(CPDLP)項目,成為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開始的標志。1998年10月,文化部與國家圖書館啟動的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標志著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2000年4月5日,在國家圖書館召開了“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標志著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開始啟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的中文數字圖書館已達數百家之多。比較有影響的如: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http://www.nlc.gov.cn)、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http://www.csdl.ac.cn)、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http://www.nstl.gov.cn)、上海圖書館數字圖書館(http://www.digilib.sh.cn)以及以中央黨校為核心的黨校數字圖書館系統,以CALIS、CADAL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系統,CNKI數字圖書館(http://www.cnki.net)等。
數字圖書館能否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關鍵在于其數字資源是否豐富及其開放程度。數字資源越豐富,開放程度越高,越便于人們查閱,越能發揮數字圖書館的作用。然而,數字圖書館作為一種新的信息組織形式,其信息服務呈現出廣泛和快捷的特點,在方便了信息傳播和利用的同時,也使得相關的版權保護的主體、客體以及權利使用方式變得異常復雜,數字圖書館資源的開放性要求與版權保護要求之間存在矛盾。妥善合理地解決版權問題成了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一個難題。在建設數字圖書館過程中,一方面要使版權人的權益得到合理保護,另一方面,也要保證讀者能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和知識。現行的版權法規已無法滿足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要求。
資源共享是對數字圖書館的基本要求。而實現共享的前提條件是資源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這涉及到數字化資源加工、資源整理、資源描述、資源組織、資源互操作、資源服務等各方面。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來規范,各數字資源建設單位都從自身目的和現實條件出發,自主開發數字化信息資源,結果是大量的數據庫及電子出版物結構不兼容,各自建設的數字資源在用戶檢索界面、檢索語言和管理系統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造成各系統之間難以相互應用,互操作性差??梢哉f,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與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能共享的問題,絕大多數是因為沒有建立和執行統一的標準造成的。
由于沒有全國性的宏觀規劃和布局,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各方都從各自的資金、技術、人員素質、信息儲量等條件出發建設自己的數字資源,由于開發目的、技術基礎、運行手段都各不相同,各自建立的數字化資源難以相互溝通和相互應用,使得沒有數字化資源的機構也不得不進行自己的數字化資源建設,從而造成了嚴重的重復建設。后果是一方面浪費了存儲空間,增加了系統的維護費用,也浪費了資源建設者的時間,另一方面使用戶在獲取信息時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甄別從多個系統中搜到的同類信息。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我國數字資源建設的重復率高達90%以上。只有建立統一的標準,才可以協調各個單位的資源建設,使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圖書館或個人,只要符合統一的標準,所建設的數字資源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實現共享,從而避免重復建設。同時,制定和執行統一的標準還有助于數字圖書館相關軟件的開發,使得數字圖書館能夠在擁有統一的數字資源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信息挖掘、知識查詢、智能處理等工作,否則會在數據的轉換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版權相關法律建設的目的是在版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找到一個利益均衡點,既能使版權人的相關權利得到保護,激發版權人的創作熱情,又能保證公眾獲得信息的權利,促進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版權保護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數字圖書館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法定許可制度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不經過版權人的許可而使用其作品,但應向版權人支付報酬的制度?!恫疇柲峁s》及我國《著作權法》都確立了法定許可制度。為了便于實行法定許可制度,可推行版權集體管理制度。
對數字作品的版權保護除了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外,還應加強技術保護的力度。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種盜版與非法復制行為的發生。例如,防火墻技術、數據加密技術、水印加載技術、信息智能識別技術、訪問控制技術、防泄密技術、信息跟蹤技術等。
標準和規范是數字信息共享和相互使用的基礎。在進行數字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應多借鑒發達國家數字資源建設的經驗教訓,制定并切實執行統一的適合我國數字資源建設的資源描述、標識、查詢、交換和使用的標準規范及法規。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5月27日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數字圖書館建設和服務聯席會議第十次會議發布了《數字圖書館服務政策指南》和《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指南》。希望在統一標準和規范的前提下,由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統一領導和組織全國的數字資源建設,利用行政和財政手段,充分調動各機構和組織的積極性,發揮各自的優勢,分工協作,避免重復建設。
對那些已建成的非標準格式的資源數據,不能也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是要加以充分利用,以盡可能地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這就需要開發相關的技術,或是對非標準格式的數據進行轉換,或是解決異構系統的兼容問題。
數字圖書館對圖書館員的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所需要的是既懂圖書館學、情報學又懂英語、計算機、網絡、網上資源檢索技巧及相關專業技術的綜合型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勝任為用戶提供優質信息服務這一職責,才能稱其為合格的數字圖書館館員。
數字化革命和互聯網的大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在以知識和信息為主要推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數字圖書館適應了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數字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倉庫,具有海量的信息,還具備信息傳遞網絡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識化等的特點,可以方便、快捷地為人們所利用,從而不斷地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目前,世界范圍內正在掀起數字圖書館建設高潮。我國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廣大的圖書館、科技情報以及計算機界的從業人員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高文,劉峰,黃鐵軍等,數字圖書館:原理與技術實現[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鄧香蓮,數字圖書館研究起源及概念內涵分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1:18-19
[3]麻利民,基于INTERNET信息視域下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思考,老區建設,2010.10:54-55
[4]梁鋼,國內外數字圖書館發展研究綜述,淮陰工學院學報,Vol.12 No.4,2003.8:86-87
[5]樂紅麗,數字圖書館建設現狀及其走向,云夢學刊,Vol.30,No.1,2009.1:154-155
[6]蔣曉艷,我國數字圖書館標準建設問題淺探,圖書館學刊,2010.5:52-53
[7]數字圖書館,2011.9.21,http://baike.baidu.com/view/8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