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星乾 宋達昊
(1.江蘇省濱海中學,江蘇 鹽城 224552;2.江蘇省八灘中學,江蘇 鹽城 224500)
兩淮。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南稱為淮南,淮河以北稱為淮北。鹽業史所述兩淮指淮河入海口的海鹽產區,南至浙江,北接山東,位于黃海之濱,大概在江蘇東部。民諺云“兩淮鹽,天下咸”,“自古兩淮之利,重于東南,而兩淮為最”。
兩淮鹽商。以揚州為中心處于江蘇沿海淮河南北的鹽場,是清朝十一大鹽場之中占地面積最大、課稅最重、行銷地域最廣、報效銀兩最多的鹽場。通俗講的兩淮鹽商指明清至民國初在兩淮經營鹽業的商人群體,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活躍了五六百年。
鹽商文化遺跡。中華民族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匯總,在這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之中,鹽業文化占據了一席之地。鹽商文化遺跡是飽含古代鹽商文化元素縱多實體載物,如鹽商的私家園林、住宅、寺觀廟宇、行宮衙署、祠堂及遺址碑刻等。
兩淮鹽業興起時,依靠朝廷的恩寵和地方的庇護的兩淮鹽商富可敵國,成為了中國社會最顯赫的階層之一,控制著關乎國計、民生、軍需的鹽業經濟命脈,對地方的經濟德菲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漸漸的成為經濟的操作者,在兩淮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兩淮鹽商獲得財富之后,將一小部分用于再生產,除了部分用于報效朝廷、賄賂官府之外,其余的就是用于揮霍享受。對兩淮的文化內涵(包括園林建筑藝術、學術文化、書畫文化、戲曲文化、教育文化、飲食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及服飾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和興盛起了很大的作用。兩淮鹽商推動了兩淮地區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對揚州等歷史文化名城格局的形成,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留下來眾多的兩淮鹽商文化的名勝和遺跡。
由于鹽商對教育的重視,清代的揚州人才輩出,揚州府進士總數達到348名,11名一甲進士,揚州成為國內重要的文化中心。揚州的文化教育的高度發達,同時揚州是兩淮鹽業中心,巨大的財富聚集于揚州,引起了更多五湖四海的文人的向往。《書畫所見錄》曾描述:“海內文士,半集淮揚”。眾多的文人在揚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鹽商的慷慨投入。正是揚州鹽商對詩人、書畫名家作品的喜好,利用他們的財富收買書畫,成為了揚州書畫名家的創作的經濟動力,這也同時促成了揚州書畫市場的形成。當時的文人多欲借助鹽商的資本而有所建樹,而鹽商亦“喜招名士以自居”。
由于鹽商雄厚的財力、盛情邀請、真誠相待、大量藏書及舒適環境等多方面原因,使得鹽商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其中有眾多的名盛一時的詩人、畫家、學者。正是由于鹽商的召集和資助,使得他們在一種無憂無慮的舒適環境中創作與生活,因而揚州也出現了自己的學派和畫派,人文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揚州形成了與其經濟相稱的文化中心,涌現了大批流傳千古的作品,成為了揚州的寶貴歷史人文財富。昔日的文化豐碑和幾百年形成的文化沉淀至今依舊影響著揚州文化的前進,成為揚州建設文化名城的人文基礎。
明中葉至清一代,在揚州所建相當大部分園林是兩淮鹽商經濟富足的產物。如《揚州覽勝錄》中所述“時值海內承平,物力豐富,兩淮鹽業又適當極盛之時,故各大商家不惜糜千萬巨金,爭造園林”。可以說,兩淮鹽商的雄厚資本造就了清代的揚州園林的登峰造極。乾隆皇帝也驚嘆道:“鹽商財力之偉哉!”兩淮鹽商建造園林的目的主要是供自己的游賞玩樂,當然同時也存在部分園林用于公益事業。揚州有很多園林及名勝,為鹽商修筑或居住。如安氏園是乾隆年間大鹽商安麓村的宅園;凈香園是兩淮總商江春所筑,位于瘦西湖內蓮性寺的白塔,亦由他集資而建;個園為嘉慶兩淮商總黃至筠于壽芝園故址該筑而成;別圃為歙縣富商黃履昂構造。還有鄭氏影園、程氏筱園、黃氏趣園、亢氏亢園、安氏約園、包氏棣園、江氏康山、汪氏九峰園等。
多處園亭仿作宮式、京式,以取悅乾隆帝,并夸其富比皇家、極盡人間最高享受。鹽商園林中有不少建筑一反文人園遵奉雅樸、不尚高大,體量宏偉高大。相比而言,鹽商比官宦文人受傳統文化的束縛少很多,他們開天下風氣之先,大膽慕求西方異域的造園風格,爭奇斗艷,以邀賞于乾隆帝,夸富于社會。
揚州鹽商園林作為我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朵奇葩,池臺之精,不可勝紀。袁枚在《揚州畫舫錄》作序盛贊道:“其壯觀異彩,顧、陸所不能畫,班、楊所不能賦也。”鹽商園林奇思妙想,集典雅樸實、宏利奇巧于一身的獨特風格,是鹽商發家后夸富求名心態的充分表露。鹽商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審美觀。綜覽兩淮鹽商營建的園林,其形象展示了揚州園林注重“廳堂為主”的格局,精用建筑材料,室內陳設充溢著書卷氣息,曲徑通幽、別有天地等揚州園林基本特色和精湛造園藝術。鹽商園林豐富了名城具有深厚而獨特人文景觀的內涵,亦形成揚州今天的城區格局、地位及規劃其發展方向,創國家一流旅游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兩淮鹽商在飲食方面求精求奢,追求味覺和視覺的享受,著重飲食的規模、排場,關注菜色的新穎和食具的精美,揚州鹽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并對揚州飲食乃至淮揚菜系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促使揚州菜點日趨精致,鹽商在飲食上奢靡消費推動廚師們在廚藝上精益求精。清代揚州民間百姓也崇尚飲食,《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了許多民間百姓家著名的家常菜:“烹飪之技,家皰最勝。如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江南溪扮鱘鰉,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沒骨魚,江文密蛼 鰲餅,管大骨董湯、紫魚糊涂,孔讱 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橋,風味皆臻絕勝”。正是在鹽商飲食消費的推動下,揚州菜點愈加精致,乃至名揚天下。
加速了揚州飲食“兼具南北飲食之風”之特點的形成。兩淮鹽商多是外地流寓此處而最終著籍,他們帶來各自原產地烹飪技藝和飲食習俗,而且鹽商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最求新奇,善于融合異地時尚特色。
[1]王偉康.兩淮鹽商與揚州文化[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5(2):76-80.
[2]黃成.從揚州鹽商文化看文化經濟學倫理的本土化建設途徑[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8(5):81-85.
[3]劉瑞新,孫功達.鹽商和揚州的人文盛況[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