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璞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我國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時代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高校是青年學子云集的地方,是普法的重要陣地。高校普法宣傳工作有效開展,良好運行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礎,有助于構建和諧校園,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起到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就目前高校開展的普法宣傳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項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存在著一些問題,處于困境之中。
高校普法工作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實踐性的基礎工作。從實踐中來看,領導高校普法工作的是普法工作領導小組(有些高校稱:依法治校領導小組)。普法工作領導小組采取校長負責制,領導小組成員多為學校各個部門的中層正職,機構設專項辦公室,辦公室職能通常由黨辦或校辦承擔。高校普法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均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對外公布,足見高校對普法工作思想上的重視,然而在這項工作的開展上,普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形同虛設,多數情況下只是收發上級來文,簡單機械傳達工作要求,而普法工作中的重要一環節普法宣傳工作更是因為短期內難以實實在在展現成效,很容易被忽視。
普法宣傳工作是基礎性、全局性、實踐性融為一體的工作,但具體到高校這個以“教科研”為生命的事業單位里,則成了“說起來很重要,做起來很次要”的“雜活兒”。如上文所言:校級“兩辦”承擔這項工作,高校沒有專門設置“法制辦”,人員配置上少有專門負責此項事務的專職人員,即便有專門負責普法宣傳工作的教職工,在實際調查中,會發現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通常擔任著其他工作。在這項工作的考核上,考核的標準呈現“數字化模式”。比如:年初制定工作目標及責任書時,這項工作被明確為“N次講座,N次受眾(聽講座的人),N次普法考試”直白地說這項工作的考核標準成了:多少人聽了多少次講座做了幾套普法試卷。在這種“數字化模式”的工作目標指引下,給人的感覺就是普法宣傳工作就是搞活動,活動越多,規模越大,效果就越好!而這完全忽視了普法宣傳工作中的落腳點——如何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憲法的核心要義及所需的法律常識內化為民眾的法律素養。同樣,只注重“數字”的普法宣傳工作,誰來確保普法宣傳工作的實際效果?
自1985年中宣部、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實施以來,高校普法工作正是在中央文件、各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形成自身的普法工作特征,在普法宣傳工作上表現為:工作主動性不強,通常是上級來文簽收后的工作安排,不注意結合高校的特點,缺乏主動探求與校園、大學生等密切相關的法律宣傳的意識。一方面,普法宣傳時間集中安排學期初和每年的12月份,短暫的時間里只滿足一場法制報告會,制作幾個展板,在食堂、宿舍前的電子屏幕上滾動播出一些“法制標語、口號”等單調的宣傳方式;另一方面,在普法宣傳的內容上,許是準備時間倉促抑或出于他因,高校普法宣傳的內容年年差不多,國家“六五”普法規劃中提到“突出學習宣傳憲法”,于是有的學校一提到普法宣傳就是“宣傳憲法”,把憲法的主要內容制作展版后,兩三年不更換。
從現實看,當前我國高校師生的法律素質整體不高,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應重點抓好年輕一代特別是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年輕人法律素質高了,能發揮示范作用,帶動和輻射周邊人,進而影響全社會,這才是普法工作順利開展的正道。[]深入扎實開展高校普法宣傳工作,就得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簡而言之:高校普法宣傳工作著眼點是如何宣傳,宣傳什么,落腳點則應是宣傳的效果如何,校園師生評價收獲如何。
高校有其自身的屬性與組織特點,有別于行政執法單位,不能以行政執法單位的“誰執法,誰普法”為工作思路,高校普法宣傳工作就定位而言就是對全校教職工和學生進行普法宣傳,使師生獲取法律知識進而學習吸收,內化為自身的法律素養,從而自覺維護憲法權威,保障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深入人心,達成共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目的。
高校不缺普法領導小組,也不缺普法工作制度,在實踐中,缺的是工作責任心與工作落實程度。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確定普法宣傳的內容。可以走進廣大教職工,充分收集民意,以符合校園安全生產、滿足教職工生活工作需要的法律內容為普法宣傳內容,普法宣傳工作目標設置上要體現針對性,實用性。普法宣傳工作的考核上,盡量避免陷入“數字化模式”的考核,不能只重形式,忽視實效。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傳播行為,它傳播的內容既包括靜態意義上的法制,也包括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活動中動態意義上的法治。[]高校普法宣傳要改變以往的一些做法——普法宣傳就是對現行法律條文本身的宣講,不注重思考如何宣傳才能培養校園廣大師生的法律意識。
高校的普法宣傳工作的開展首先要明確宣傳哪些現行成文法適合校園生活,對宣傳的內容要精心選取,注重“以人為本”,宣傳的內容符合普法對象(師生)群體的需求,避免不加選擇地“跟風”宣傳,比如稅務部門設計出有關稅收方面的法律知識的宣傳展板,高校就用“拿來主義”在校園里宣傳,這樣做的確也是在進行普法宣傳,但結合高校的特點,顯然缺乏實效性。精心設計宣傳內容,要做到了解校園廣大師生的需求,明白師生學習工作最為密切的是哪些法律知識,這些內容來自師生的反饋,來自法治校園運行中發現的問題。從學校的辦學特色,專業設置及不同年級學生的普法需要入手,精心設計多種活動形式并用合適的文化載體來進行普法宣傳,避免那種形式簡單、語言生硬,不求溝通與對話,自說自話式的普法宣傳。例如醫學高等院校在普法宣傳上,內容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與醫學生將要從事的醫療衛生領域的法律法規為內容,根據年級特點,高年級可以采用模擬法庭形式進行普法宣傳,低年級可以采取邀請從業領域的專家過來講解衛生法學知識,樹立起依法行醫的法治理念。
“法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法律”,法律不是靜止的文書,而是生動形象的運用。在高校普法宣傳工作上,要注重校園法治文化建設。這是因為學校的辦學定位、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生日常生活有序化管理都來自法治的運行,因此高校普法宣傳也應該體現校園文化建設上,融合進教學工作,融合進第二課堂,使廣大師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潛移默化地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制宣傳教育關乎國民素質,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高校普法宣傳工作要結合高校自身屬性,把普法工作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明確工作對象和任務,落實好各項普法宣傳措施。高校普法宣傳要積極探索宣傳的新載體、新方式,促使宣傳具有生動性、形象性,進而確保普法宣傳的實際效果。當前高校普法宣傳工作正在穩步進取中,相信該項工作的扎實開展有利于增長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有利于高校各項工作依法依規良性運行,同時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起到積極深遠的影響。
[1]王永杰,《從獨語到對話——論當代中國法制宣傳的轉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2]王炫;蘇陳珊;《關于“六五”普法創新工作的思考與路徑》,中國司法,Justice of China,2013年第4期
[3]劉成,《加強高校普法工作的幾點思考》,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