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艷
(寧夏育才中學,寧夏 銀川 750021)
案例一:初冬,班里的一個女生因為高燒在醫院打點滴,該生在昏迷中意識混亂、胡言亂語,她反復念叨著兩句話:“媽,我想回家”“我要去上課”,第二天燒退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飯、休息,而是執意要去上課。身體欠佳的她,硬撐著爬在課桌上聽課,她哭著說自己很害怕,害怕因為缺課影響本來就不理想的成績,害怕讓父母失望。
案例二:我校高二年級的一名花季少女,由于不能正視自己學習與生活現狀,犯了一些錯誤后不能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同學、老師沒有發現任何端倪的情況下,僅在日記里留下只言片語:“學習壓力太大,活著太累……”,選擇了服藥自盡,她的一念之差,帶給自己的親人極大的傷痛,同時帶給學校很多本不該承擔的負面影響和后果。
當前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已較為普遍,據近期寧夏12355青少年維權和心理咨詢服務熱線志愿者中學調研分隊對銀川市城區8所中學(包括中專)1140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全市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整體狀況不容樂觀,57.12%的中學生有程度不等的心理問題,15歲初三和18歲高三兩個年齡組心理問題檢出率均高于其他各年齡組。在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有輕度心理健康問題者占47.53%,有中度心理健康問題者占9.44%,存在較嚴重心理健康問題者占0.15%,心理問題總體檢出率明顯高于國內同類研究得出的數據。調查顯示,首府青少年有10項心理問題比率較高,其中,強迫癥狀、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4項最突出。中度以上心理問題中,多數由學習壓力引起。對學校、社會的不適應和青春期情緒激蕩與失調也是影響因素。
針對我校校情:生源來自寧南山區,學生遠離家鄉、父母,常年寄宿。很多學生存在進入城市的不適應,甚至自卑自閉心理,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心育。那么如何讓學生心理更健康,讓他們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成長?
首先,學校應規定專門領導負責心理健康教育,每學期學校的整體工作計劃,特別是德育工作計劃中要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安排列入計劃之中,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對學校整體工作的督導評估中,要將學校如何實施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進行檢查評估。
其次,班主任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認為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減緩學生最大的壓力——學習壓力,引導學生變壓力為動力,使他們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正確面對競爭。針對學習壓力,我利用班會課,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想,根據自己目前的實力和自己認為具有的潛力,確立一個適當目標,要把學習目標分解成一個個遠近高低不同的階段目標,由近及遠,由低入高,環環相扣。只有每個階段目標設得合適了,才有達成的把握,在今后逐步實現每個階段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將會產生成就感,更加自信,對自己所定的遠大目標也會認可和期待。針對學生心理問題,可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在班級提倡友愛的班風,多關心學生的生活中的煩惱。
再次,學校在開展校本教研過程中應注意對老師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使老師增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在平時的學科教學中能自覺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并倡導教師結合自己工作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如“學生發展生涯指導”課題,引導學生改變自己生活習慣,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學習效率,并且對自我情緒進行管理等,使南部山區的學生逐漸呈現出自信、陽光、落落大方的精神面貌。
我們班主任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說:“我孩子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出類拔萃的,怎么一上高中就不行了呢?為什么我的期望漸漸變成失望……”
我認為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的誤區。其實,進入高中后,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而家長的期望值沒變。新學校、新老師、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學習內容、新的起點、新的競爭,對此必須進行科學的分析,及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值,使之與實際情況相統一。
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站在成人的角度引導孩子、指導孩子,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導”不能“堵”,幫助孩子完成學習、生理、心理的過渡期。
對于孩子存在的問題,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或者反思一下自己的過錯。比如家里養的花長勢不好,從不責怪花兒本身,而是在自己培植的方法上找原因。可是孩子表現的不好,家長卻常常抱怨孩子,這是極不公平的。
其次,注意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在平時與學生的溝通及讀學生的隨筆中,我覺得今天的父母與孩子幾乎沒有別的溝通,父母的教育格言就是“考多少分”,教育的忠告就是“考不好我收拾你”;孩子在隨筆中稱沒考好,差點經歷了父母的“男女混合雙打”)千萬不要打罵孩子。心理學家通過大量案例后得出結論:經常挨打受罵的孩子會出現說謊、懦弱、孤獨、粗暴、怪癖、喜怒無常等一些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而這些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是一顆隨時都會長出毒芽的種子。
再次,為孩子創設一個自由、理解、溫暖、寬容、平等、安定的家庭環境。
有專家分析說,造成青少年體質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二是目前的應試教育過于注重升學率,導致學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太長,缺少體育鍛煉時間,不健康的體質必然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為此,學校應從一切為了學生出發,在學科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題研究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從事這些題目的社會調查中通過實際調查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我校建立了生物園,組織學生利用學習到的生物、化學知識,對學校土質進行測試,并種植各種蔬菜,學生在這一活動中體會到很多樂趣。如“模擬法庭、模擬聯合國”等,發展學生的愛好和專長,讓學生感受到除學習之外的自身價值,同時身心的疲憊得以釋放。
總之,學校要認識到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最佳途徑。只有多形式多途徑多內容多層次的對學生有效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我們的學生才會在成長的日子里沐浴陽光,放飛心靈,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