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英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8)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行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與實際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模式。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其實質是使高職教育與社會、生產融為一體,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是高職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
西方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我們借鑒的對象,比較典型有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CBE”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等,這些經過實踐驗證的職教模式是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并重的企業所需人才。
我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具體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校企聯合辦學的實質是企業與學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共同探討,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行業要求對課程設置提出合理建議,共同開發專業教材。學校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聘請企業專家兼職任課,為學生和教師進行專業講座。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增強專業實踐技能,了解行業的新工藝和新技術,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構建起“雙師型”的教學團隊,從而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學校可以發揮設備和師資優勢,為企業進行理論培訓。校企聯合辦學真正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著非常多的優勢。
訂單式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確定教學計劃、評價方法,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訂單式培養最終的落腳點是學校的人才輸出和企業的人才引進,是在行業應用技能型人才出現斷層結構矛盾時,由企業提出,學校為企業量身定做,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滿足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平等、自愿、發展的要求,在學生技能培養和就業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做到了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奠定了高職高專院校實現其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基礎。
實習基地共建模式是指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實驗實訓或培訓基地,雙方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互利雙贏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由于實訓設備、實訓場所不足,缺少仿真實訓環境,導致實訓效果不好,通過企業平臺,把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放到企業進行,學生在做中學,理論聯系實際,從而達到提高職業技能的教學目的,還可以使學生融入企業文化,熟悉崗位職責,同時增進企業對學生的了解,創造就業機會。另外,學校專業教師也可以到企業進行實踐,提高專業實踐技能,更好地指導和管理學生。
產研結合模式的合作基點是企業的技術需求,通過企業的橫向課題立項,或者高職院校的成果投放,有利于科研工作面向生產,面向社會實際需求,為企業創造效益。同時,可以提高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效益,擴大學校的資金來源,達到以產養學、以研促學的目的,并能促進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水平和教學質量。也可以利用學校人才技術優勢,興辦企業,實現技術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可以建立起集教學科研于一體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但是,這種合作模式是以技術項目為中心的,合作體系里面沒有服務學生的定位,不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資源系結合地質行業現狀,針對地質礦產勘查專業教學實際,通過多元化校企合作實踐,取得了較好的實踐經驗和成果。
我校地質礦產勘查專業幾年來與行業企業合作密切,先后與省內外的有色、地礦、冶金、核工業、煤炭等地勘單位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成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由企業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結合行業發展進行定期修改;
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參與到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結合企業生產任務指導學生的專業技能。我院聘請了遼寧有色103隊具有豐富的野外實踐經驗的工程師為2013級地質專業講授固體礦產勘查課程,授課內容結合生產案例,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時,還邀請企業專業到校為師生進行專業講座,加深學生對企業和行業發展的了解;
校企共同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我校地質礦產勘查專業連續三年參加了國家和行業組織的職業技能大賽,在大賽準備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校企合作優勢,地質隊提供了大賽練習需要的巖心及相關資料,并派出專家參與指導,我們在大賽中取得了連續三年獲獎的好成績,特別是2015年獲得了個人一等獎三項、二等獎兩項和團體三等獎。校企聯合辦學真正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已結出豐碩成果。
我院地質礦產勘查專業與地質企業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校企雙贏。地質隊為學校捐贈礦物巖石標本,為校內實訓室建設提出建議,同時,學校借助地質項目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解決就業問題,也為企業輸送所需人才。
地質專業學生多次參與到企業重大項目的實踐工作中,2011年到2015年,分別參加了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省的地質礦產調查項目、地熱普查項目、航磁異常查證、化探取樣和地質填圖等生產項目,得到了生產單位的一致好評。在實習過程中,校企雙方不斷總結合作經驗,完善校企合作機制,為保證學生野外實習安全,由學校或企業為所有學生交了實習保險,企業為鼓勵學生工作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實習補助費,學生不僅提高了專業實踐技能,為就業奠定了基礎,也為企業順利完成地質項目解決了人員不足的問題,真正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黑龍江地質局、遼寧有色地質局、本溪桓仁鉛礦、撫順紅透山礦等開展了訂單培養,涉及礦產勘查、水文地質、采礦、選礦等相關專業,訂單培養人數200多人,按照地質隊和礦山的需求進行了課程設置和技能的培養,解決了地質隊和礦山專業人才短缺的實際問題。2013年還為遼寧青城子鉛礦、白云金礦培養專業人才100余人,專業老師到礦山進行教學,結合崗位進行技能訓練,并鞏固了專業理論基礎。
總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了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實現學校培養和企業要求的“零距離”,實現了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和招生就業一體化,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源的配置及學院辦學設施的使用效益。但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也面臨許多問題和困境,合作機制還需要不斷完善。
在我國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雖然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從校企合作實踐與成效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仍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空間。
企業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益,為了解決項目人員短缺問題,需要學校為其提供低報酬的勞動力,而學校在長期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希望企業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實踐指導,同時學生實習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負擔,影響企業安全管理、產品質量等,這也是眾多企業對校企合作缺乏熱情的主要原因。另外,從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來說,缺少相配套的法規體系等制度保障及各種優惠政策,動力機制和保障制度的欠缺,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目前仍停留在表層形式上,大多數高職院校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但專業培養計劃受很多因素影響,還是以學校為主制定,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以理論教學為主,現有的課時很難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
別外,高職院校受自身辦學水平的限制,只是向企業尋求在資金、設備和場地方面的資助,服務企業的能力十分有限,使得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難在實際中得到推行。
高職學校為了解決學生實習場地和就業與企業開展合作,而企業為了吸納廉價勞動力或出于其他利益目的與學校合作,有時也不會真正開展學校所需要的合作項目,甚至有的校企合作僅限于簽訂合作協議,后續合作沒有或不理想,這就導致己建的實習基地穩定性不高,持續性不夠。
基于以上問題,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科研能力不夠、企業認識偏差、學生職業能力欠缺、缺少制度和法律保障等因素造成,解決校企合作問題的關鍵是建立動力機制體系,即完善政府導向機制,建立相應的校企雙方利益驅動機制、校企雙方權責約束機制、校企雙方利益保障機制、校企雙方緊密型合作機制,強化行業協會監督協調服務機制,這還需要我們長期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仍將是我們今后研究的重要課題。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北京:國務院,2014
[2]陳芹.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困境與對策探討[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楊成.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熊曉云,陳浪,熊安香,馬平.高職院校地質找礦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12(4)
[5]喆劉.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知識經濟.2013,(19)
[6]邱麗芳,李德堯,張宇馳.高職校企合作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