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寧
(西交利物浦大學,江蘇 蘇州 215123)
機緣巧合,2015年暑假,我得到了一次美國奧蘭多迪士尼兩個月的實習機會。在這兩個月的時間里,我無數次被這個國家一些“細枝末節”卻又舉足輕重的地方所感動。所以,想說一些在美國發生而又與迪士尼實習關系不大,但卻深深觸動到我的事情。
第一件事,無論在迪士尼的園區還是在任何一條普通的街道上,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坐輪椅的殘疾人,甚至很多是獨自外出,就連迪士尼也有不少殘疾的員工。這一開始讓我很驚詫,因為對于同樣擁有龐大殘疾人口的中國來說,除了一些街頭乞討的人之外,在公共場合殘疾人幾乎難得一見。后來,我經過深思和分析才明白,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否不單單體現在經濟水平,軍事實力又或是所常說的綜合實力上,還體現在這個國家對人的尊重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等更難量化衡量的社會文化上。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同樣的權利,也有著同樣的機遇。我想,美國有那么多殘疾人能而且愿意在大庭廣眾之下“拋頭露面”,或許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為其提供的公共服務的便捷,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對所有人平等對待的態度。我覺得正是后者才決定了中美殘疾現象如此之大的差距。并不能否認的是美國仍然在種族歧視等問題上為人所詬病,然而作為一個信仰個人權益和自由的大國,其在包容程度上仍很值得我們學習。相較之在中國,無論在公共設施還是社會包容度上都與美國有很大的差距。也正是由于這些有形或無形屏障的存在,殘疾人士被無情的與主流社會隔離開來,這種貼標簽式的行為讓他們只能畏縮在社會最陰暗的角落。在這里我并不是想強調美國在這點上做的有多么的優秀,而是希望通過發現自己國家的差距,從而改善它。這種改善,無論是對提升一個國家及其國民的人文情懷的層次,還是提升軟實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件事,當我在迪士尼商店里工作時,經??梢钥吹揭恍┌兹朔蚱迬еI養的黑人或者黃種人的兒女游園,盡管他們不可能有血緣關系,但是他們相處的融洽程度卻遠不像他們膚色差異一樣,反而是那么的簡單而幸福。這件事讓我反思中國現如今的社會現狀。雖然中國的現存的收養制度在不斷的完善,被收養人群也在不斷的擴大,然而很大一部分家庭的收養理念卻仍然有極大的限制。在古代中國的收養關系中,血緣親疏還是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收養在大多時候是在沒有后代子女的前提下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這種以子嗣血脈為重的理念固然確保了以家庭為中心的血脈延續,也是中國可以延續幾千年文明的原因,但是這也同時禁錮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進步。這種一個人的榮辱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的榮辱的觀念使父母對于子女的愛不再那么純粹,而是寄托著這個孩子能為自己或者家族帶來什么?,F如今,雖然中國這種血緣為重的理念不斷的改變,但中國在收養這件事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1776年當《獨立宣言》中吶喊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時,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此為自己的權利和平等而戰,而也正是這樣包容的觀念才讓整個社會具有最大的生命力。所以,愛因斯坦才可以在這里把自己的智慧發揮到極致;喬丹才可以成為一代又一代籃球人心中的籃球之神;駱家輝才可以成為著名的華裔州長和商務部部長。而正是當一個社會學會去包容和理解的時候,社會才會越多元和多彩。
與之相比,中國作為一個有數千年歷史的國家,我們曾經是多么開放而自由的文明,而經歷了這幾百年的禁錮的時代,太多的人在麻木中已經漸漸忘了自己是誰了。本我主義和極端的民族主義甚至成為了一種值得炫耀的大眾心態;而仇富仇官的心理對于很多人來說其實是屌絲不能逆襲之后的嫉妒心。在這個本應生而不同的時代,太多人眼里所謂的錯誤、不道德卻僅僅是因為與自己的不同而已。有多少人標榜著道德的幌子,做著不道德的事情,而道德綁架后受苦的到底是誰?其實扶老人被訛也好,醫患關系的日益復雜也好,盲目的抵制日貨也好,盲目的仇富仇官也好,其實這一系列事情發生根本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還不夠包容、開化,人們還不接受這是一個變化的世界,不接受每一個人都是不同。
記得在大一的時候,一個蘇格蘭的老師曾對我們說,中國給他的一個感受是中國人很在乎一個詞“relationship”(關系)。的確,與大多數文明而言中國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情社會。好比現在,孩子上學需要人情,找工作需要人情,看醫生需要人情,買東西需要人情,總之目前人脈關系仍一直是維系中國社會必不可少的支柱。這不能說是錯誤的,畢竟對于有關系的人來說,在很多時候這種關系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生活的壓力,也似乎使生活更有人情味兒。但當我們從個人放大到整個社會的時候又會怎樣?這就好比社會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那么有更多關系也就是有更多資源的人會占據更大的蛋糕。當有資源的人用宰牛刀去和那些拿著塑料刀的人去搶同一塊蛋糕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有什么平等可言。自然,世界從來就是不平等的,但是假如這些拿著塑料刀的人連上場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打敗的時候,這個社會又何來的進步?真正的世界怕的是什么?這個世界怕的不是競爭太殘酷,而是怕這個社會變得太失衡。當人情大于了奮斗的時候,這個社會奮斗的靈魂也就死了。
或許有人會說我前文所提到的觀點是矛盾的:你一方面在說部分民眾的思想禁錮,同時又講這個社會整體也有問題,那事實成因到底是怎樣的?
在我眼中,長期的封閉是思想不夠包容、開化的成因,同時社會日益加重的貧富兩級分化又導致了這種觀念像頑疾一樣不易根除,而這個不好清除的病根又加重了這種人情至上的觀念。這社會上有多少人控訴這個人情的社會沒有人情,卻又不得不繼續依靠人情在這里生活下去。而這個時候可怕的不是我們與一些更為自由平等的國家有差距,而是我們自滿的以為我們沒有差距。沒錯,我們日益強大,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二大國,我們的經濟地位、軍事影響力和綜合國力在世界上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但我仍然更期待一次思想蓬勃的浪潮。就像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樣,雖然并不一定每一種思想都有其現實意義,但是這個過程卻可以激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創造力,而這會推動這個社會向更遠的方向發展。
短短兩個月的接觸對于了解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浮光掠影的,然而,在這段不長的時間里,我也在很多細微的事中全新的認識了這個國家。我堅信,這個世界終究會往最為自然的方向去發展,而我也對更為自由平等的世界有著更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