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娜
(呼和浩特市東風路小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4版)》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作文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如何讓孩子寫好作文呢?參閱書籍及自己的實際教學,我認為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培養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兼顧得意與得言。低年級要重視詞語和句子的教學,中年級重視歸納段意、理清段序、了解段式的教學,高年級重視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領悟文章寫法的教學,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向他人學習“怎樣寫”。
另一方面,指導學生遷移、運用課文中的寫法,由課文生發開去,進行形式多樣的小練筆,體現在閱讀課上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綜合閱讀的練筆,可以從以下方面、角度進行設計:
文中詞句換一換;好的句式練一練;抓住留白補一補;觀察插圖寫一寫;
段、篇內容歸一歸;文章結構理一理;順著情節擴一擴;展開想象續一續;
變換文體改一改;遷移寫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編一編;學習所得記一記。
這樣,讀中練寫,以寫促讀,做到讀寫結合,相互促進。
作文指導要從作前開始。一般要提前打招呼,布置學生做必要的準備:該觀察的觀察,該閱讀的閱讀,該調查的調查,該搜集資料的搜集資料,為習作在思想上、內容上預作準備。
習作指導課上的指導,要從內容入手。首先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激趣、啟發,打開思路,使每個學生都找到想寫的內容,而且最好有新內容、新認識、新角度。比如,寫《介紹自己》,可以引導學生寫寫自己在家、在校的不同表現,展示雙重性格的真實的“我”,使學生認識到不光要在學校做個好學生,還要在家里做個好孩子。又如,常寫的《我的爸爸》《我的媽媽》之類的作文,怎樣才能突破只知道寫“父母對我的關愛”的定式有所創新?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國外經驗,讓學生訪問父母身邊的人:他們的父母、同事、朋友,還可以到父母的工作單位,實地感受他們工作的辛勞,獲得第一手材料在動筆習作。這樣寫出的作文,往往題材更新穎,內容更具體,感情更真實。
其次,是針對“怎樣寫”的指導。要緊扣本次作文要求,聚焦于一點,不可面面俱到。比如,本次習作要求是“把事情寫具體”。教師可以先和學生議一議怎樣才能把一件事寫具體,議后讓學生試做;在學生起草的過程中,教師巡視以發現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用實例說明這樣寫就比較具體,那樣寫就不夠具體,并討論一下怎樣改進;指導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用“下水文”告訴學生怎樣寫。
作文講評課是更有針對性的習作指導,此時的指導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講評,切忌只關注教師偏愛的少數佳作,冷落了大多數學生。習作講評重在激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學生如果在兩三個月看不到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他學習的愿望就消失了。教師更要偏愛學困生:在習作中給予輔導,習作后肯定點滴進步,講評時多舉他們習作中的閃光點給予鼓勵。作文講評一定要面向全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績和進步,享受習作的快樂,期盼自己下一次習作會寫得更好。
習作講評的一般程序是:作出總體上的評價——肯定此次習作在內容、寫法等方面的可取之處,歸納在體現本次習作要求上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習作的交流與欣賞——交流文題、題材,在習作內容上互相啟發;在小組里交流自認為寫得好的句、段,在全班展示寫得較好的習作,師生同議,進一步明確好的句、段、篇,要力爭讓學生明白好在哪里,為什么好,以便在今后習作中發揚;指導修改習作——可用班上中等偏上的習作或教師針對共性問題編纂的例文,指導怎樣從內容上、文字表達上進行修改。而后,組織互改、自改。
除去課上的功夫,我認為習作應擴展到課外,這可以從以下二方面進行:
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為學生創造閱讀條件,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章、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向學生推薦一些童話、寓言、圖畫書、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以及部分中外名作名篇等。
在閱讀過程中,應該強調學生要自備筆記本,可作為習作素材積累本,隨時摘抄妙詞佳句和精彩片段,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
多讀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小學生活潑好動,專注力和耐心一般不能持續很長時間,教師要采用各種方式進行師生共讀。在廣泛的閱讀中,在不同的閱讀方式中,讓學生培養語感,激發靈感,有了語感和靈感,作文就能變得容易多了。
素材豐富了,還要引導學生用好素材。指導學生寫日記,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日記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素材隨時記下來,內容不拘,可長可短,非常靈活。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僅能大大增加練筆的機會,而且能使學生更加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是積累素材,學會觀察的好方法。要使日記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樂事,讓學生想寫、愛寫。學生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練筆的熱情就能經久不衰,習慣成自然了。學生習慣了用多種感官去觀察事物,用心靈去感受、體驗,就能捕捉到獨特的、生動具體的素材,為寫作打下重要的基礎。還可以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又可以開拓寫作思路,提高認識事物、表達認識的能力。
總之,習作指導不應只是習作課上的功夫,還應把功夫下到課前學習和課外延伸中,老師的指導具有延續性,學生習作也會習有所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