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良
(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高級中學,甘肅 甘南州 747400)
一般情況下,民族地區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學生來源較分散,基礎知識差,同年級學生年齡相差大,隨著應試教育的轉軌,根據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用同一教學模式要求不同的學生往往會造成尖子生不冒尖,差生越學越差的現象,影響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目前民族地區高中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數學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我們必須承認學生的數學智力存在好、中、差之分,對于同一課堂的內容,能力不同的學生接受知識的量也不同,因此在作業上如用同一尺度去要求與衡量全體學生,那必定會脫離部分學生的實際數學能力。勢必會出現作業偏深或偏易的畸形現象,所以要求學生進行層次劃分。
層次劃分要求教師深入地了解研究學生,可以采用學生自報與教師考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一般可將一個班的學生按A、B、C分為三個層次,A層表示數學基礎扎實思維敏捷者;B層表示數學家基礎不夠扎實,智力發展一般者;C層表示基礎差者。同樣,在備課時,要對習題精心細致地研究與安排,有意識地級三種水平的作業習題,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層次,分別與A、B、C三層次的學生的水平相對應。這樣A層次的學生學習興趣更濃,C層次的學生對于習題也不至于束手無策,從而增加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C層次的學生學習基礎差,思維能力差,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且辦事敷衍了事,因此盡管讓他們做C層習題,但有時還會感到吃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差生的數學水平,讓學生自愿結合,對A、B、C三層學生進行混編。比如我帶的班有學生44人,可以這樣分組,A層次與C層次各分8人,全班分為8個小組,每組都有A、C層次的各1人,其余3人或4人為B層次的,A層次的同學為組長,負責輔導C層次的同學,其目的是以好帶差,在對B、C兩層次學生作業批改上不做面面俱到,而只簡單地在不正確或不嚴密的地方注一符號,然后讓他們在第二天做作業時,按小組進行上次作業錯誤的分析,找出原因,并作記錄,以便教師檢查,并給予評分。平時在對全班學生進行重要定理、定義、公式掌握情況檢查時,把學生答卷全部讓C層次的學生批改,其目的是促使他們通過對大量概念等的接觸,使必要的定理、公式、定義對他們有一個強刺激,從而便于記憶。在進行章節檢查時,根據A、B、C三層次學生水平擬出三組知識之間有必要的重疊,使他們組成一個交錯的漸深鏈。考試后實行B、C層前兩名分別升到A、B層中,A、B層的最后兩名分別也降到B、C層的浮動制,期末看哪個小組A、B層學生多。這樣做,A層次的感到有壓力,C層次學生學習有奔頭,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
由于實行浮動制的等級分組法,可能出現A層學生不幫助C層或B層學生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應采用下面兩種方法:一是在全班水平確有一定提高時,增加A、B層人數;二是個人期末、平時成績以小組平均成績計算。
分層次教學是使學生通過教學都有所學,有所得,逐步向上層次買進,從而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但整體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低層次的學生,只不過此時的低層次比原先提高了。分層次教學就是在這種螺旋式遞進中不斷提高與發展學生水平的。但無論如何,再好的班級,班內學生的層次性是始終存在的,為了更好地發揮分層互促的作用,一定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