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菊
(重慶市璧山區城北小學校,重慶 402760)
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如何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怎樣為人處事,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人格魅力。語文教學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不僅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于一體,在教學中采取了理論灌輸、情感熏陶、榜樣示范、實踐鍛煉等多種方法,更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了情操、凈化了感情,塑造出健康的人格。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滲透人格教育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乃至社會意識形態的樹立影響至深。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正好有許多課文注重培養學生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有正確的導向。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各個方面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國家,熱愛集體,熱愛社會,以此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的目的。
從古至今,無數的偉人、烈士都在愛國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如:文天祥《過零丁洋》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氣節溢彩流芳;陸游“僵臥孤村”、“尚思為國戎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感人淚下;《試飛》中宋慶齡為了中國的富強和發展,為了中國的航空事業而勇敢地登上飛機親自進行第一次試飛,她勇敢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震撼著學生的心靈。警鐘喚醒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同時陶冶了情操……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這樣的例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將會是一節非常棒的思想道德教育課。
比如,講西師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回家》時,定要講到父母對家境的無奈,對海子的疼愛、體諒;海子的懂事、體貼,對父母的孝順。在學習文本的同時,教師定要培養學生體悟珍惜親人間真摯感情的能力。再如,《將相和》是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的文章,藺相如機制果敢,不畏強暴、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愛國精神值得學生學習;廉頗勇于承認錯誤,知錯就改,他又何嘗不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偉大的人格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不知不覺中仿效的楷模。
對學生滲透人格教育,必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西師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大海中的燈塔》就告訴學生友誼的重要以及交友的藝術;《收藏陽光》告訴孩子們只要收藏生活中的快樂,就能戰勝面臨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當然,老師的基本功,以及課前的準備,比如課件的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設置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學生更能體會文本中寄寓的喜怒哀樂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
作文是學生整個心靈參與創作的過程,學生在作文中往往能反映出可貴的真實感情,作為語文老師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感及意志品質,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我們的教材每個單元后面的綜合性學習和寫作教學十分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及人格的培養。比如小學六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之一寫調查報告就設計得非常好,引導學生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事物,培養學生從小擔當起一定的社會責任。
總之,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從小事做起,從每一堂課上關注孩子的健康人格,是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老師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