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洋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九一八”事變前,吉林地區正處于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時期,因此教育事業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然而,“九一八”事變以后,處于發展中的吉林教育事業,被日本帝國主義破壞的異常凋敝。如當時的東北大學等被迫遷往關內;而由張作相任校長的吉林大學,則“教授多南人,亦相與俱去,學生亦因四散”,故“無”學之可能[1]。到1936年3月,當時文教部列為高等教育的院校只有8所,學生1600余人[2]。
在偽滿時期,日偽為了加強對吉林人民思想的控制,在當時的吉林地區建立了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高等院校。其中,以建國大學和大同學院最為著名,它們是培養日本在東北地區殖民統治核心骨干人員場所。偽滿時期吉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為以下四所。
1937年,“新學制”實施后,同一年的8月5日偽滿政府發布了《建國大學令》。而籌備活動始于1937年初,校址選在了偽都新京?!督▏髮W創設要綱》中說:“獨創的建國大學,要超越一切現有的概念,既深且廣地通曉亞洲的現況與未來。”《建國大學創設要綱》中大學擬占地60.5萬平方米,修建亞洲一流的圖書館。雖然計劃落實時,規模壓縮成原來的1/3,占地只有18.15萬平方米,但也是一般院校的10—15倍。
建國大學是“新學制”的產物,不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它的建校目的是培養偽滿政府的高級官吏。學制是普通大學的一倍,共6年。它的課程設置依據教育訓練的重點不一樣,分為前期3年和后期3年。建國大學不但是培養日本殖民統治骨干的中心,也是制造侵略理論和政策的場所,為日本人在中國東北的統治提供理論依據。
1938年5月2日,建國大學正式開學。建國大學不隸屬于文教部門,而是由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直接管轄,大學的總長也是由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兼任。當然,按照“次長制”,副總長由日本人擔任,副總長是大學的真正管理者。1943年,建國大學第一期畢業生畢業,1945年,建國大學停辦。
建國大學是我們研究偽滿時期的高等教育情況的一個重要的機構,無論是它的建校目的還是它的課程設置,還有管理人員的任職和管理模式,學生入學的條件方式等等,都能真實地反映當時吉林地區殖民教育的狀況。
偽滿初期建立的大同學院實質上是偽滿政府高級官員的訓練所[3]?!熬乓话恕笔伦兒?,該學院由偽奉天自治指導部在奉天同澤中學的舊址創辦,主要是訓練敵偽政工宣撫員,稱為自治訓練所。然而,在偽大同元年(公元1932年),該校址被廢除了,遷于長春舊東北軍炮兵第三營原來的地址,隸屬于偽滿資政局,當時被稱為資政局訓練所。之后,該校又改為隸屬偽滿國務院總務廳,最終改稱為大同學院。偽康德四年,大同學院遷移至長春南嶺新校舍。
最初由偽總務長駒井德三任校長,在大同學院的授課者大部分是掌握偽滿政府各方面權利的決策者和有影響力的人物。偽康德十年(公元1943年),大同學院增加設立了研究院,入學者為偽滿政界的日寇薦任或簡任官,學習期為1年。研究院是以研究偽滿政權的行政改革方針和政策為主。
雖然在偽滿時期,大同學院和建國大學一樣都是日偽培養高級漢奸的重要機構。它們還是有著不同之處,建國大學是通過教育同化吉林人民,為日偽的殖民統治逐步培養儲備人才。大同學院則是對已經任職的一些官員進行訓練的場所,再對訓練后的官員給予重任。
“九一八”事變前,位于沈陽的東北大學正在籌建,吉林省為了提高本省的文化教育遂將原吉林省永吉縣法政專門學校改建并改稱為吉林大學,校址位于吉林市。由于“九一八”事變的發生,該校的改建并未完成。偽康德元年(公元1934年),日偽公布高等師范教育令,接收吉林大學改組為高等師范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的師資為主,入學者以高中畢業生為限,修業年限為4年,每期招收250名新生。偽康德八年(公元1941年),該校改組為綜合大學,分為文、理、技術3院。偽康德九年(公元1942年),學校改稱為偽滿國立師道大學。
該校的校內進行分班,課程設置計有建國精神班(哲學)、語學班(日本文學、俄語、德語科)、國勢班(文化史、考古學、地志學、地形學氣象學科)、物象班(數學、化學、物理、博物等科)、技能班(美術、音樂、體育、衛生等科)。學生入學采用書類銓衡制[4]。
1932年鄭孝胥為普及偽滿建國的指導思想“王道精神”,且使“篤學之士”從事研究,于5月2日在“新京”日滿軍人會館召集籌備會議,決定成立“王道書院維持會”。其顧問、理事多為日本人。隸屬于偽文教部立案成立的正式學校。所開課程有四書、五經、漢書、史記、古文獻、神學、日語、建國精神等。共招收學生四期,每期約60人。共有教員20人,其中日本人占多數。學生的入學資格以偽國民高等學校畢業者為限,考試辦法尚未適用書類銓衡制度。
與偽滿時期的其它院校相比,新京王道書院的突出特點是所開設課程注重對中國國學的學習。在奴化教育的背景下,國人的國文素質日益低下,該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國人民族文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偽滿洲國內吉林地區的高等教育,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奴化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中關于東北地區原有的民族文化內容極少,并且摧毀了大量的文科院校。偽滿時期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受到嚴格的限制,日偽強制要求學生信仰日本的“天照大神”。此外,日偽規定日語為國語,隨意的改編教科書,使學生不能得知歷史真相。因此,偽滿時期吉林地區的高等教育使東北地區的民族文化受到嚴重的摧殘,文化機構完全掌握在侵略者手中,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壟斷性。偽滿洲國時期的高等院校是為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統治,掠奪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訓練殖民統治“工具”的場所。
[1]偽滿文教部.第一回教育廳長會議記錄1932.轉引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5:P366.
[2]偽滿文教部學務司.康德三年度學事統計.轉引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5:P366.
[3]孫乃民.吉林通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P446.
[4]王野平.東北淪陷十四年教育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P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