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劉富江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和“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目標和要求。2014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室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也明確了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方法措施。因此積極探索創新高校服務型基層學生黨組織建設載體,有利于推進高校服務型學生黨組織建設,更能夠通過有效的活動載體服務黨員學生和廣大師生,凝聚師生,促進師生和學校的和諧,更能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更能促進和推動學校的科學發展。
建設服務型基層學生黨組織的核心在“服務”,關鍵是把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轉變到服務上來,寓管理與服務中,根本要求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于教師的科研教學、服務于學校的發展、服務于社會文明。建設服務型基層學生黨組織應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領域的變化,通過各種活動載體是當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普通同學在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使這一體系的科學內容為當大學生普遍認同,自覺實踐,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勇于擔當社會責任,讓先進的思想和正確的觀念滲透到大學生意識、習慣和生活中,化成一種堅定的信念,成為實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1]
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是提高基層黨員服務意識的基礎。學院注重基層學生黨組織建設,關注學生黨支部的發展和建設,為支部成員的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搭建平臺,創建學習載體,創造學習環境和氛圍,為創建服務型基層黨組織提供思想保障和組織保障。學院學生支部設立黨員活動室,購置了圖書、報刊等學習資料;優秀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成立了學習小組和紅色宣講團,開展學習黨章、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十八大報告等活動,紅色宣講團定期為普通同學開展黨的光榮歷史和基本知識宣講活動;不斷拓寬學習渠道和方式,堅持傳統的“三會一課”、主題教育、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集中學習,學院還借助網絡新媒體(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黨建微博、QQ群、微信群等)進行在線學習交流;積極創新學習教育方式,結合大連當地歷史資源主動到旅順萬忠墓、日俄監獄、大連黨史紀念館等地開展黨員學習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認識到了我們黨的宗旨和根本,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只有深入的理解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才能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才能真正理解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真正內涵。
依托學院學生黨員活動室和學校黨校學院分黨校為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織開展學習討論、優秀黨員事跡報告等,不斷豐富學生黨員的文化活動。同時積極結合實際開展了“一樣的假期 不一樣的視角”假期攝影大賽和作品展,讓學生們從大學生的角度觀察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感,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感,培養他們關注社會,感悟社會發展與個人幸福前途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學院在不同的時間適時地開展了“黨旗下的誓言”學生黨員宣誓、“慶祝黨的生日”書法繪畫展等一系列活動,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觀看《雨中的樹》、《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建黨偉業》、《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是文化滲透的重要載體,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有效的豐富了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課余文化生活,也切實增強了學院學生黨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學院黨組織充分認識到新時期高校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發揮當代大學生的優勢,積極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開展大學生黨員志愿者精神教育。
從2013年3月27日至今,學院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每周三下午到大連市海軍廣場街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社區培訓學校開展的“種下愛”主題志愿服務活動,2015年有開展了黑石礁社區輔導學校志愿服務基地。同學們幫助輔導學校的孩子們,同時也解決社區輔導學校教師不足的難題。學院黨組織從2010年起堅持每月一次組織學生深入大連工人養老院開展公益志愿服務活動。還建立黑石礁社區和尖山社區定點服務基地,定期到社區幫助社區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學院學生還利用自身所學知識積極開展了“3·15消費者權益日”宣傳、“12·1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預防宣傳活動。
每一次的志愿服務都是對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心靈和思想的洗滌,增強了他們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奉獻意識,也激發了他們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在這些志愿服務活動中,“薪火相傳,甘于奉獻”的精神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了一批有一批的大學生黨員,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和奉獻意識。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一體會了責任、體會了感恩、體會了奉獻所帶來快樂和使命感的同時,堅定了理想信念,也把雷鋒式的志愿者精神發揚光大。
學生基層黨組織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組織中構建和夯實幫扶救助載體,充分關懷和救助有困難的學生黨員,緩解困難黨員群眾的學習生活難題。積極開展一對一幫扶,品學兼優素質高能力強的學生黨員干部擔任低年級的班級輔導員,負責對應班級各方面的聯系和管理,為班級同學的大學生活提供相應的指導和服務。同時還開展學生黨員對應特殊學生(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困難學生、經濟困難學生、學業困難學生等)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建立朋輩幫扶平臺和機制,給予他們及時、切實的關懷和幫助,有效解決了學生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困難,也讓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生活化、長期化和規范化。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自由和便捷的傳播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平臺,這也對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網絡化提出了挑戰,因此網絡思想教育陣地也成為服務型黨組織有效陣地建設的重要部分。
經濟管理學院積極開展網上思政教育平臺的建設,在發揮好學院工作網站主陣地的同時,積極通過QQ、微博、人人網和微信平臺等開展基層大學生黨組織相關黨性教育公開課、討論課和學習交流等活動,同時還能通過微信平臺、書記信箱等開展黨的政策宣傳、匯集民意、服務學生和進行輿論引導等,不斷的擴大網絡教育陣地范圍和在高校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積極作用的發揮。在總結推廣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好做法、好經驗,充分發揮高校學生文化、網絡文化等載體優勢,使網絡成為師生黨員及廣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服務信息平臺。[2]
高校開展創建服務型基層學生黨組織建設應該結合高校的職能和目標,解決學生的真正面臨的困難,在新形勢下,不斷的探索和建立更多的活動平臺和載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服務,并保證服務的連續性、主動性和長期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滴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優質的服務。
[1]劉中華.創建高校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載體的研究—遼東學院二級學院創建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載體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5(2):43-44.
[2]金虎城.高校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載體創新的研究和實踐[J].黨史縱橫,2014(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