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軍 李玉蘭 江丕寅
(1.霍邱縣公共就業管理服務中心,安徽 霍邱 237400;2.中共霍邱縣委黨校,安徽 霍邱 237400)
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是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而推動法治建設的關鍵是黨員干部,他們是依法法治國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直接影響著中國夢的實現進程,尤其是領導干部,他們是“關鍵的少數”。
1.從黨的執政歷程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體現了黨的治國理念。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始終并愈加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黨的十八大報告不僅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體安排部署,對領導干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法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提升到今天的高度,體現著我們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干部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正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各級領導干部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提升執政水平、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2.從維護穩定的大局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順應社會管理的需要。當今,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的凸顯期。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實踐表明:一個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300美元到4000美元是一個社會劇烈震動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矛盾集中爆發,整個社會結構將完成一次的更新。在歐美發達國家也經歷過相似的時期。
當前,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能夠化解社會矛盾,促使中國平穩順利轉型,而這個過程如果缺乏了法治,則后果是不堪想象的。但是,在我國目前所存在的現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領導不是為了維護公民權利而化解矛盾,而是為了“維穩”而化解社會矛盾。這些人秉持不出大事的心態,對敢于無理取鬧的做讓步,對有理卻理性維權的人不甚關注,因而出現了“當前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就是人民幣的矛盾”和“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等心態。正如烏坎事件發生之后,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所說:“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片面理解穩定壓倒一切,認為平安就是不出事,這種邏輯下的維穩,不是權利維穩,而是權力維穩;不是動態維穩,而是靜態維穩;不是和諧維穩,而是強制維穩。”這種為了穩定而“維穩”思維,實際上是在破壞法律權威,破壞了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觀念。因為在化解矛盾過程中,沒有有再去看化解社會矛盾是不是“依法”,而是看矛盾有沒有被“擺平”。這樣,因為花錢買平安或者違背社會公正來維穩,使得那些非法的人獲得了不公正利益,刺激甚至鼓勵了旁觀者。所以,以這種方式不但沒有解決矛盾,相反卻潛在地導致了矛盾的惡性循環,為未來社會留下了更多不穩定因素。所以,我們提出了依法維穩,就是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要做到:一是以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為化解社會矛盾的根本原則。二是堅決反對花錢買平安的矛盾化解方式,特別是要反對無理取鬧的矛盾化解方式,要讓老實人在法律保護面前不吃虧。三是堅決反對基于無理取鬧的無由問責。
3.從各級領導干部實施領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培養造就合格執政隊伍的需要。近年來,各級領導干部的法律規則意識、法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1 法治思維意識不強。一提依法治國、依法辦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現以權壓法、以情輕法的現象。有的領導干部奉行“擺平就是水平,穩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維,認為“有法(律)無(辦)法,無法(律)有(辦)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決現實中出現的矛盾的問題,往往為追求穩定而犧牲法治。
3.2 法治思維能力不足。有的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有選擇地適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執行,不利于自己的就不執行。
3.3 忽視決策程序。近年來,有些地方為了經濟發展,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違反土地規劃法律法規、征收補償條例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違法征地、違法拆遷,興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隨意侵犯公眾財產權、人身權和健康權,引發惡性事件和嚴重生態災難事件。出現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就是領導干部決策時沒有依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辦事,沒有認真聽取社會公眾和專家的意見,并向社會公開,導致決策缺乏法律基礎和群眾基礎。
1.法治思維的含義:所謂法治思維,是相對于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來講的,是指人們在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基礎上以合法性為起點,以權利義務對等和公平正義為目標,運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則、法律規范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以法治作為思考問題、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標準的思維。
2.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征
2.1 法治思維是一種合法性思維,以凡事是否合法作為邏輯起點和最高評判標準。一切從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出發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是法治思維的邏輯起點,也是法治思維區別于其他思維的了最大特征。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法治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重要作用,依法辦事成為所有組織和社會成員的基本行為方式。特別是領導干部在行使公權力時,無論是作決策,還是具體的執行,無論是推動發展,還是化解矛盾和糾紛,都必須審視其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和要求,包括行為的動機、權限、內容、方式以及步驟順序是不是符合法律等等。
2.2 法治思維是一種公平性思維,以實現權利義務的對等和職權職責的統一為追求目標。在人類思想史中,法治與正義從來關系緊密,公平正義是法治的重要內涵。
2.3 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強調通過程序正義維護和實現實體正義。法治的內涵從來就包含了實體法治和程序法治兩個部分,而程序法治是實現實體法治的重要保障,同時,它也是法治區別于人治的一個重要特征。
2.4 法治思維是一種責任思維,建立在有權必有責、違法必擔責的因果關系基礎上。法治建立在嚴密的法律規定、嚴格的法律實施和嚴肅的法律責任三者結合的基礎之上,不僅是一種行為規則,也是一種法律責任;不僅是行為之治,也是后果之治。
2.5 法治思維是一種制控權性思維,以制約公權力和保障公民權利為終極價值目標。法治的本質是要建立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要求所有權力都必須來源于法律的賦予和授權,一切權力行使都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法治思維當然是一種以規范和制約公權力為核心內容的思維。
領導干部法治水平直接關系權力能否得到正確行使,直接決定依法治國成效和國家的治理水平。全面依法治國得到真正全面落實,關鍵是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真正形成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找法依法的法治思維,不斷提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能力。
1.著力培養領導干部法治信仰。法治真正有效的推行,須深深根植于法治精神的普及,根植于民眾對于法律的信仰。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法治的靈魂,人們缺乏法治精神、沒有法治信仰,社會也就不會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領導干部作為“關鍵的少數”,是法律制度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樹立法治信仰,是履職的起碼要求,更是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只有對法治有著發自內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主動、自覺和善于運用法治方式依法行政。
2.著力培養領導干部規則和程序意識。提起法治,有不少人直覺認為法治是人治的對立,強調法治就是對人治的完全徹底的否定。任何社會都是人的統治社會,法治社會的法律是人來制定的,更是要人來執行的。人治有可能是賢人之治,也可能是庸人之治,甚至還可能是壞人之治。人治的最大問題是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用什么來破解人治這一問題——法律。法律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就是基于規則的確定性和穩定性。所以規則是法治的載體,法治思維形式上是規則思維,實踐中證明正確的規則上升為法律,必須嚴格執行,權力不能突破法律,法律是不能逾越的底線。領導干部樹立法治思維,還必須增強程序意識,嚴格執照程序辦事,辦事的程序就是規則。
3.著力培養領導干部道德修養。法只是生活的一個局部,在法之外還有倫理、道德、文化和習俗等等,尤其是生活領域中,法律的功能和作用往往是有限的,因此,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在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是只有道德沒有法律的,一切社會問題都通過內在自覺和外在習俗就基本解決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的自我意識增強、利益競爭出現,僅靠道德自覺已無法滿足社會規范的要求,這樣就不得不借助外在強制力來迫使其遵循人類的道德要求。所以,法律是以道德補償和保障的功能出現的。在一個治理良好的社會里,法治總是以人類的道德正義精神為其存在前提和依據的,而道德也總是以法律規范作為其保障。道德強調內心合理合情,要求人的自律;法律強調行為合法合規,要求國家他律。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沒有道德認同的法律是難以持久的。法治國家中,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道德,法律是一部分道德內容的強制版,違反法律就是嚴重失德,有道德的人一定是守法的人。所以培養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要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
4.著力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評價導向。領導干部是不是能夠樹立法治思維,嚴格依法辦事,還取決于干部考核評價和選拔任用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1]閆忠信.基層領導干部應著力提升法治思維能力[J].理論學習與探索,2015,01:9-10.
[2]姚友賢.黨校應著力培養黨政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J].烏蒙論壇,2015,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