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蕓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大學生,作為各民族青年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更加注重合法的政治地位及民主權利。但是,國家治理講究顧全整體利益,在保證國家戰略規劃的大體趨勢下,各民族大學生的相關權益難以得到全面協調。因此,建立完善的國家認同機制是維護國家穩定發展的必要手段。
它主要指國家公民在社會中應享有的民主權力,在政治領域應享有的民主權利。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權、政治權力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生自由、監督權及社會經濟文化權利等。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公民,理應擁有以上基本權利。
國家認同是公民表現出國家歸屬的一種意識形態,是公民對國家代表及象征的認可傾向,是公民接受國家政治文化地位的重要特征。就當代大學生而言,國家認同更多是表現為對國家及學校的歸屬感,是對國家及學校價值觀的認同。
綜上所述,從民權視角分析我國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機制是指在政治及社會領域,以大學生應有的民主權力為基礎,探討當代大學生關于國家政治文化認可及國家象征傾向認可的方面應遵循的基本原理。
中國當前的國情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同時也是一個未能完全統一的國家。國家若不統一,國家認同機制將無法健全或完善。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問題反映出國家認同危機的現象,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岸經歷了武力解決、和平對抗及和平發展三個時期,而兩岸始終無法在國家認同方面達成共識。1993年以前,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重為81.2%;2008年,這一比重降為46.6%;2013年,這一比重上升至55.3%,而臺灣地區大學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重卻不到50%。由此可見,國家認同危機仍處在變化過程中。
我國的民族構成相對復雜,政府只能相對公正的維護各民族人民的基本利益,而人民的自主權則是多半受到公共權力的限制。因此,人們就不十分看重國家認同機制的價值性。政府方面也沒有將國家認同機制納入國家意識形態建設中,同樣,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中也缺少對國家認同機制的關注。我國當前還沒有明確的國家認同建設戰略方案,政府在民族問題及邊疆問題的某些對策上甚至還削弱了國家認同機制的建設,這些都反映出政府對國家認同利益價值的忽視。
兩岸在國家認同上差距的不斷擴大主要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當前兩岸分隔60余年,雙方的政治制度與體制的不同導致價值觀念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共同價值觀的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政府應加大教育宣傳力度,構建兩岸大學生共同思維觀念,從基礎教育入手建立統一的國家認同機制。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將時刻維護人民主權的思想貫徹到教育中,培育出兩岸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
根據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國家認同建設的忽視將直接影響國家穩定和民族發展。因此,我國應該合理規劃國家認同機制建設進程,將國家認同觀念提升到國家核心利益層次,以國家核心價值觀來指導統攝性國家認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時,建立行之有效的社會調控機制,協調各個民族大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合理利用社會資源,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認同觀的統一建設,在增強國家認同感的同時維護各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平衡。
3.1 擴展城市空間
地域空間是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構建統一認同機制的物質基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擴大了城市空間,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吸引眾多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向城市聚集。城市發展呈多元化趨勢,從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再到文化中心,輻射面廣,涉及領域眾多,為國家的戰略發展奠定基礎。在城市空間的擴建進程中,大學生的創意思維得到自由發揮,創新潛能得到激發,使各民族大學生的自主權利上升到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高度。因此,國家政府為大學生追求人生理想提供良好環境,大學生也將對國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以此為基礎建立國家認同機制,是個人價值觀與國家價值觀的統一結合。
3.2 構建媒體共識
媒體是政府與社會溝通的中介,是國家給予社會輿論的公共發展空間。統一的媒體輿論對于國家政策法規的執行及維護國家穩定統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媒體工作的重要性,我國政府給予媒體自由輿論的空間較少。鑒于媒體傳播的信息都受限于國家政府,各地區各民族的大學生才無法深刻的相互理解,在溝通交流過程中甚至還保留媒體宣傳的看法或意見,這就使各地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帶有隔閡,難以形成統一意見。因此,尊重各地大學生的知情權及放寬媒體的社會輿論空間是建立國家認同機制的有效途徑。
[1]伍曉軍著:推進海峽兩岸國家認同的思考,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第46頁。
[2]王怡.“民權運動”:距離我們只有一公分[J].新聞周刊.2003.
[3]姚大力.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與國家認同[J].中國學術.2002.
[4]桂銀才,徐祗朋.關于增強各民族國家認同的幾點思考[J].武警學院學報.2006.
[5]馬克林,劉卓兵.多民族文化的和諧共存與社會和諧[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9.
[6]馮穎紅.關于在“一國兩制”條件下促進香港同胞“國家認同”的思考[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
[7]周平.論中國的國家認同建設[J].學術探索.2009.
[8]鄭永年.中國要建設國家認同[J].環球時報.2004.
[9]周玉琴.沖突與和諧:多民族國家政治整合芻議——從所謂"西藏問題"談起[J].貴州民族研究.2009.
[10]楊妍.現代化進程中公共空間的擴展與國家認同構建[J].人文雜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