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瓦爾·艾木都拉
(中共輪臺縣文化館,新疆 輪臺 841600)
古輪臺,漢代是西域36國中的城邦之一。公元前101年,經過多年對西域的征戰,李廣利在討伐大宛國取得成功后,漢朝便在輪臺一帶設立了使者校尉。公元前89年,大司農桑弘羊奏請擴大輪臺屯田,加速漢朝統一事業。后因“輪臺罪已詔”,停辦了在輪臺的屯田事業。公元前60年漢宣帝改“校尉”為西域都護,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并在烏壘城設立西域都護府,歷時72載,統領西域諸國。因此,我們可以說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應該說是“始于張騫,成于鄭吉”。
隨著歷朝的變遷,古輪臺始終與歷朝中央政府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清光緒二十八年改置輪臺縣,民國時期先后隸屬阿克蘇道和焉耆專區,新中國建立以后,1960年隸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不僅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也留給我們輪臺后人豐厚的文化遺產。
輪臺地區古墓和遺址多為2500年前至唐時期的遺存,我縣境內現有36處古文物遺址,其中自治區級8處;縣級28處,這36處分屬不同歷史時期,其中戰國至漢代以前3處、秦漢時期1處、漢代7處、漢唐時期5處,唐代6處、近代的5處;文物遺址中,古遺址19處;古墓葬8處;古建筑3處;石窟寺及石刻2處,近現代重要文物遺址及代表性建筑有4處。文物遺址保護面積約1.2萬畝。許多古城、古烽燧、遺址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北道古輪臺區域中留下的重要的屯田或軍事遺存,是中央政權統一,經營西域的歷史見證和載體。建國以來,我縣境內的文物遺址中先后出土許多重要的遺物,同時考古資料顯示輪臺在4000-5000年以前已有人類的活動,輪臺文物遺址不僅表現出古輪臺在西域政治、軍事、交通中的突出地位,而且在研究古輪臺史乃至西域史以及西域都護府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和絲綢之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
2.1 文物遺址保護工作受到挑戰。一些鄉鎮、企業的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僅從眼前的經濟利益出發,重土地開發利用和石油勘探,輕文物保護工作。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石油勘探、開荒造田、鐵路修建、農林水利設施等建設單位在部分古遺址處未經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就開工建設,對古遺址、古墓葬破壞嚴重。南疆鐵路復線從輪臺經過的規劃線路上也有6處文物遺址,必將對古遺址和古墓的安全構成新的威脅。另外,部分基層干部、群眾因對相關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了解不夠,在各古遺址處擅自亂挖亂墾,開荒現象尤為突出。人為的耕種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對文物遺址破壞程度加速。視察的12處文物遺址,調研組發現有遺址被盜挖和破壞的痕跡。
2.2 文物遺址自然損毀嚴重。此次所調研的12處遺址歷經漫長的歷史,受洪水、風蝕雨淋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已經有部分古城、古烽燧、古墓坍塌、毀壞,面積縮小,個別遺址已從地面上消失。1982年被自治區命名為重點保護單位的卓爾庫特古城1957年面積約為1250平方米,目前古城遺址的面積僅有360平方米可見;喀拉亞烽燧在西面高3米、寬4米、厚1.5米的部位也已經坍塌,烽燧底部被雨水沖刷。現在策大雅鄉阿孜干古城遺址、烏里旁墩古城遺址等地地上建筑已經分辨不清。
2.3 文物遺址保護和管理經費嚴重不足。我縣文物保護工作自1971年開展以來,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先后開展了文物調查、樹立保護標志,在部分文物遺址處修筑防洪堤坎和簡易的道路,取得一定得成效。但文物保護資金匱乏,一直困擾文物保護工作。我縣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中有30處辦理了國有土地使用證,但9年來因無錢向國土部門繳納土地辦證手續費和年終換證費,使其在文物遺址保護執法方面乏力,造成文物遺址保護范圍被侵占。此外,文物遺址的保護標志碑、界樁碑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大量損毀,均未得到修繕。
2.4 文物遺址保護和管理力量非常薄弱。我縣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最早始于1971年,由縣文教科監管文物工作,1983年文物保護工作移交給縣文化館承擔,配專職人員1名,配備摩托車1輛。1984底改由文體局兼管,設專人2名。現有2名從事文管工作的人員系文體局從圖書館挪用,均為非文物專業人員,都不能從事文物遺址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我縣現存36處文物文物地點較為分散,90%分布于山區、戈壁、沙丘、鹽堿地和荒漠當中,且都是在野外露天保存,沒有圍欄等保護設施,保護工作由一名工作人員騎摩托車進行例行巡查,每年僅僅能做到到部分文物遺址處例行查看一次。
2.5 文物遺址的利用工作滯后。我縣的文物遺址蘊藏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新疆文物考古所曾多次在我縣尋找西域都護府遺址,但到目前為止,發掘出土一批戰國時期的文物,因無處存放,均珍藏在自治區文管所,文物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歷史文化利用價值。
加大對各鄉鎮干部和農民宣傳,讓干部群眾知道我縣的現存的文物遺址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破壞盜挖文物是違法犯罪行為,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文物遺址保護意識。
按照7部委辦局聯合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五納入”的通知》(文物辦發[2003]26號)文件精神,把文物保護工作列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進一步做好我縣的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
建議縣財政每年適當增加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充分發揮文物資源的優勢,不斷探索對文物遺址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新途徑。
一是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建議吸收文物專業學生,充實到我縣文物管理工作隊伍中來。二是加強文物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建立起一支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高素質文物工作專業隊伍。
輪臺古城是我縣境內唯一一處保存至今依然比較完整的古城遺址,古城輪廓清晰,城墻夯筑,城內布局完整,尚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并大力發掘“西域都護府”文化,讓文物遺址體現出旅游價值、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做大做強都護府文化,積極打造旅游名城,借歷史來宣傳今日發展變化的輪臺。
切實解決當前文物遺址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一是在各文物遺址周圍圈定一定的面積,拉設鐵絲網圍欄,建碑設立明顯的標識,把遺址在一定范圍內保護起來;二是建議卓爾庫特古城的水渠改道,遷移該處的羊圈等設施;三是在文物專家的建議下開展輪臺文物遺址修繕工作。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我們相信,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有各級職能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文物資源必將成為我縣的一大品牌,積極打造西域都護府傳統文化必將在我縣和諧文化建設中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
[1]田林.大遺址遺跡保護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4.
[2]劉軍民.中國文物大遺址保護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2006.
[3]樊淳飛.遺址保護建筑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