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祿
(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19世紀,在俄國文學界,屠格涅夫是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人。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幾乎都通過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應當時俄國社會的現實和黑暗,他善于通過生動的情節描寫和恰當的語言對人物形象進行描繪。而中國文學界開始翻譯屠格涅夫作品是在19世紀初期,其小說中現實主義風格,深邃、細膩、抒情和酣暢淋漓的描寫風格影響了我國一大批的文學家,其中巴金是主要代表。在巴金的作品,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屠格涅夫寫作風格的影子。在過去我們探究屠格涅夫對巴金創作的影響時,僅僅對兩個人作品的相近的地方進行研究,這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深入對比研究這兩個人創作的內在聯系性,從作品的相似處出發,追溯本源,從深層次領域追求兩者之間的創作聯系性。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就巴金的《家》和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進行了對比研究。
巴金的《家》所描寫的場面并不是很大,主要描寫了高氏這個大家族在當地的歷史時期的日常生活。但是在作品中作者將當時的各種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融合在作品中,向讀者展示了當地風云動蕩的歷史時期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例如五四運動和軍閥混戰時期被稱為全川國民反對軍閥第一聲的學生請愿示威運動。此外,還有進一步刊物的出版運動,大學校園開放女禁運動,女子短發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作家通過這些典型的環境,在一部文學作品中塑造了各種各樣的典型人物形象,作者通過作品真實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還對人物進行了典型化的再創造。
巴金的《家》這部作品主要是通過一個大家庭以及一個大家族的中心發展而展現現實生活,這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因為家是社會的組成元素,又是社會各種關系的連接點,從一個典型的家庭就能夠反映出社會的整體面貌。而巴金對家這個名詞賦予了更為明確的含義,他將家庭作為反應社會的代表,將家庭制度作為社會制度,家在這里說的就是社會。而高氏家族的崩潰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在巴金筆下,制度這個詞包含了家庭和社會兩層含義。例如,在琴在慧的婚禮上發表議論說:“這并不是公平不公平,這應當歸咎于我們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這里作者將婚姻制度和社會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作者筆下高氏家族是否能夠代表整個社會呢,答案是必然的。因為高氏家族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形態。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描寫的是“各種顏色的燈光,……把壁上的花屏和神龕穿清代朝服的高家歷代祖先的畫像照的非常明亮。”通過這個簡短描寫,讀者就能夠知道,高氏家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封建家族,這就與舊中國的封建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同時,這個家族還具備了鮮明的時代性特征,進入二十世紀初期之后,家族中的各房除了擁有自己的產業之后,還在省城擁有房屋、公司和股票等。在這樣的家庭中,封建思想依然存在,家庭完全建立在男權思想上,因此,整個家庭就具備了原始的封建性質。
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寫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是作家長篇小說中最為優美、結構最為嚴謹的小說之一,這是一部愛情小說,同時也是深刻反映了社會時代的社會小說。作品中每一位人物的命運、愛情經歷和悲歡離合都與現實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人物性格都表現出了時代的歷史特征,主人公在戀愛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都浸潤了整個社會的歷史特點。
在這部小說中,拉夫烈茨基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他是一個不甘于舊生活束縛,滿懷新生活希望的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受盡生活折磨,找不到出路的人。他的悲劇是社會賦予的,他的悲劇體現出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特征。他也是當時俄國文學中一個典型的多余人的形象。拉夫烈茨基渴望個性的發展和獲得自我幸福,而現實生活卻處處與其作對,連他的妻子也要背著他和別人私通,他思想多,實際行動少,做事總是思前想后,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但是卻很少為祖國做出貢獻。他終生都會被禁錮在自己的環境和時代給他的枷鎖中。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寫道:“成為了一個很好的當家人,確實學會了耕作土地,并且確實不是在為他一個人而操勞;他竭盡所能地保障他的農民生活,并且要使他們過上這種日子且長久保持下去。”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主人公并不是多余的,多余人并不能完全概括這個時代中這一類人的全部特點。
巴金在他翻譯的《處女地》作品中認為,屠格涅夫所反對的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和沙皇專制政治。他在寫成《家》這部作品之后說,寫這部作品的一個主要動力就是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會被新的制度所代替,這個信念支撐著自己將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出來,最終寫成了一個封建大家族崩潰的悲劇故事。在整個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小說的主人公覺民和覺慧兄弟不同的吟誦著作者《前夜》作品中的一段話:“我是青年人,我不同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掙過來。”從中國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到新文化運動與俄國文學界發對沙皇專制統治的農奴制度的宗旨來看,巴金的《家》和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有著共同的特點,其中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重點描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衰落和瓦解,不管是巴金的《家》,還是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都重點描繪了封建剝削階級終將被新生一代的革命替代的趨勢。通過作品中主人公多余人的悲劇,寫出了農奴、農民和其他基層勞動者被封建勢力剝削和壓迫的悲慘命運。從兩部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巴金作品中女性形象和性格遠比屠格涅夫作品中女性形象要豐富的多。封建時期的中國婦女多數都是封建道德犧牲品,他們被宗法和禮教束縛,在《家》中,瑞玨、梅和鳴鳳等女性,盡管他們性格和出身都存在明顯不同,但他們悲慘的命運卻是相同的,作者通過作品為當時女性鳴冤。
在《家》和《貴族之家》的形似之處也很多。這兩部作品都是以青年人對于人生、愛情、政治和哲學等一系列的問題的爭辯來表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屠格涅夫筆下的作品中常常會引用書籍或者別人的言論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巴金的作品中也常常會引用外國名人的語錄特別是屠格涅夫的作品去表達自我。我們可以通過這兩位作家表現因素的各種特點看出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的相同點。屠格涅夫在《貴族之家》中,男女主人公情感發展到熾熱化程度時,通過情景突變展現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思想。此外,兩位作家的作品中共同具有抒情性的特點。在他們的作品中,不論長短,都是在講自己的話,傾吐自己的情感,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中,通過音樂聲音的描繪,對這部小說的人物進行詩意化的描繪。而巴金作品中青年知識分子也具有這種特色,他們具有強烈的政治熱情,通過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構成作者抒情的基調。在《家》中,這種特色貫穿于整個歷史時期的人物性格之中,五四運動時期,勵志沖破封建枷鎖的覺慧和覺民等形象就是鮮明的代表。這些人物形象敢于與封建思想斗爭,話語直接,是作者發自內心,主觀激情所產生的力量,與《貴族之間》主人公不敢沖破枷鎖的抒情有較大的差異性。
[1]李吟.自我逃避——從《紙團》人物性格看安德森的創作策略[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2]孟澤.詩歌的屬性與漢語的屬性——周作人對于現代漢語詩歌可能性的詮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3]趙飛.剔清那不潔的千層音——論詩歌語言的聲音配置[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4]王士強.世紀之交現代漢語詩歌語言問題研究述評[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5]朱思衡.希尼詩歌的哲學蘊含與敘事藝術——以存在主義哲學觀為視角[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6]夏強.新世紀馮至《十四行集》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7]江云琴.從酷兒理論角度解讀《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