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碧華 杜 慧
(廣元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廣元 628017)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的全面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完善。進入21世紀后,中國科技文化的深刻變革,中國文學在新的經濟體制下相應的體現出種種新變化和新發展態勢,文學的生產創作由以前的政治傾向轉變為市場商業化為主導。本文對此進行新經濟常態下中國文學發展趨勢的探討,摒棄傳統文化意識,期望實現中國文學的國際化,文學價值的普世化。
面對上世紀歐美文學的繁榮,中國文學理論界應接不暇,驚慌失措,遭到歐美文化強勢沖擊和擠壓。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國門逐漸打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現代文學開始經歷巨大而深刻的轉型,當初推崇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面臨新的挑戰。中國文學受前蘇聯文學的投影逐漸退淡?!盀榱藨獙@些情況,國內學者試圖通過研究、整理并批判各種文化思想,期望能發生某些相互的影響。”[1]這些努力讓我們逐漸認識到全球化,意識到文化的滲透,體會到文學價值的商業化、市場化。“即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文化的經濟化?!盵2]由此歐美文化借助傳媒工具、市場經濟形象和信息技術介入我國大眾文藝、影視藝術等領域,對我國文學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和控制。
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落后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文革”,文革時期,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被中斷,而這一時期,全球化正在快速的發展。從當時看,全球化既是一種客觀事實,又是一種經濟、政治、文學等的發展趨勢,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過程和中國歷史進程。國內文學研究在歐美文化強勢沖擊下迷惑失措時,歐美已經興起文學研究,這對中國的文學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導致文學缺乏獨立自主性,審美特征長期得不到升華。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進一步發生更深刻的變化,各種文學在新經濟常態下整體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并且發展方向也在不斷的改變。
在如今經濟、利益的時代,文學向商業性發展是我國文學的必然趨勢,在新經濟常態下,中國文學具有商品性,這究竟是好,還是壞,需要我們認真把握和運用?,F實中文學商業化呈現出的負面影響,讓我國文學界與學術界對文學的商業化表現出警覺和擔憂。尤其在純文學的發展中,一些純文學的作家認為文學若商業化,那就不能體現出文學的價值,所以極力抵制自己作品商業化,保持“出淤泥而不染”。其實就我國當前來說,這并不是一種高尚的行為,而是需要被摒棄的。中國在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后,報刊、出版社普遍改為事業單位或者企業管理。文學作品向商業化發展是必然的。個體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不可能不參與其中。文學家們拒絕文學商業化,從某種層面看會導致文學越來越被邊緣化?!叭欢@里肯定文學向商業化發展,并不是那種一味迎合市場讀者的欣賞情趣,使文學的發展純粹市場化、快餐化、娛樂化、庸俗化?!盵3]
中國文學發展,從經濟全面改革后向更加穩健成熟的方向發展。同時隨著社會以及文學理論的發展,中國文學西方化愈來愈明顯,而且由以前的單純模仿轉變為學習、繼承、創新。新經濟下文學的創作不在滿足于外在形式的模式,而是在內在精神方面對文學進行研究。在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通過作品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問題,文學創作不再盲目模仿套用西方手法,也不再盲目拒絕傳統文化。表面上看,這一時期我國文學受西方文學影響減少了,其實從內在本質審視,西方化更加嚴重。
中國文學在新經濟下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化、世界化是文學的主流,而文學民族化的發展亦不可忽視。中國文學在探索和借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只有立足于本文化土壤,中國的文學才能有更深入的發展。我國文學創作者在推廣西方文化的同時,也進行文化民族化的探究。第一:在文學作品形式上民族化,尤其是在詩歌的創作形式上,如現代的白話詩歌,題材、形式基本都來自人民大眾,突出表現地方趣味,對國家出路進行深刻思索。第二:文學作品創作精神民族化,創作者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重視中國文學中的民族精神,文字中體現出我國傳統優良作風,有一部分創作者深入民間文化吸取養分。這些創作者追求作品保存中國的民族特質,努力促進中國文學的長遠發展。但是我們很容易看出,這些文學的民族化只是在內容上有所本土化,它改變的精神實質是啟蒙思想所引導的西方化。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文學的民族化發展是不斷深入的,在向世界化發展過程中,創作者要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學習國外文學先進之處,而在向民族化發展時,就要著重體現和強調中國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在中國傳統中尋找創作靈感?!霸谖膶W發展趨勢轉變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文學民族化的過程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與世界文化隔離,而是要在發展中突出中國傳統特色。”[4]
重視傳統文學體系,創建全球民族文化。在當今新經濟氛圍中,中國文學的建設與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進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梳理民族傳統文學理論,并且把其當做基礎重新構建當代文學體系。盡管我國文學藝術、理論在古代十分繁榮,但到現在都沒有新的突破,上升到一個哲學的理論高度,換一個角度說,也許這正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知識界的任務?!凹矗航梃b外來文化,推動我國文學更進一步世界化,同時建立一脈相承的民族文學體系,讓我國當前的文學既緊密連接民族文化源流,又把其歷史繼承關系梳理的明確清晰,開闊眼界,大膽舍取,在新經濟常態建立我國自己的當代文學形態。”[5]其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種種問題與爭論要置于國際文化、國際文學思潮、國內社會、新經濟體制下進行探討,并且采用多種方法,努力凸顯我國文學理論研究的現代性、民族性,揭示文學現代形態的不斷生成與變化,重視其中的現代性、經濟性、民族精神。
重塑中國文學的本土形象,為中國文學在新世紀經濟的發展中重新建構民族文化的基礎支撐,追溯中國文學的本源,對國內外文學、哲學、美學進行對比分析是我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手段。
文學主題國際化,文學價值全球化。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和其它國際事務在世界舞臺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交往和合作的日益頻繁,中國文學創作者的視野必然擴展到全球化領域,國際性的、特別是與國外全方位的文學交流越來越成為一種精神訴求。中國文學在21世紀發展的另一展望是文學沖突和融合,世界關注中國、中國融入世界將會成為當代文學的主題,因此新世紀經濟下中國文學將會越過偏見,創造的文學價值具有全球性,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占據一席之地。例如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立、中國話的盛行,這都是中國文學推廣繁盛的表現。中國文學取得的成績以及在當今世界文壇舉足輕重的地位,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學界的努力成果。
針對我國新經濟下文學發展趨勢,我們的期望有以下幾點:
第一:期望出現更多能夠穿透生命、穿透心靈的語言。
第二:期望創作者拋棄世俗功利,拒絕平庸,梳理探索真理和生命真諦的勇氣和信念,遵從自己的本性,挖掘人性的本質。
第三:期望中國文學能夠在世界文壇璀璨永存,真正走向我們期盼已久的輝煌,在我們這個經濟時代給人們帶來刺穿靈魂的大作品。
中國文學在新經濟下雖然有過困境和不協調,但并不是毫無發展和進步。在當今,我國文學仍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只要我們樹立全新的開放觀念,突破時間、空間、政治等的束縛,在世界文化和中國文化對比下,對我國文學薄弱、缺陷環節加以細致研究,我們就不會在新經濟的市場下迷失方向,受商品經濟的不良影響,使文學研究庸俗、學術腐敗,而是找到當代文學的學科真正意義和價值所在。
[1]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11月
[2]王太盈.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4 年 10 月(30)
[3]方濤.論人性張揚時代文學媚俗化寫作現象.新時期與新世紀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16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摘要匯編.國際會議.2010年11月
[4]葉淑媛;程金城.新時期文學民族性建構之反思[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月(05)
[5]王玉珠.再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以莫言獲“諾獎”為契機[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 11月(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