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遼寧 沈陽 110031)
大遺址不僅僅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也賦予了大遺址以全新的經濟學特征。當前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對于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量也在不斷上漲。因此,具有著特定文化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成為了全新的消費服務主要資源。對大遺址保護的重要意義已經愛當前達成了共識,但對大遺址的利用,則勢必會涉及到一定的成本。另外,大遺址本身都具有著相應的性質,都進一步突出了大遺址的經濟學特點。因此,研究對大遺址的保護及利用,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歷史文化與社會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大遺址,指的是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當中,規模最大、文化價值最高的大型的文化遺址、遺存與古墓葬等,鑒于大遺址所具有的規模,使得對其的保護與利用直接主導著社會經濟與利益。同時,大遺址都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蘊與信息量,結構也均表現出復雜的態勢,因此,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需要同地方城鄉建設和土地規劃整合為一體。
現階段,由于我國歷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保護受到了全社會以及政府的重視,使得歷史文化產業的保護與利用的成效有了極大的提高,效果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歷史的文化遺產已經初步形成了規模。歷史從一開始的利用原生態特點進行發展旅游產業,已經逐步轉變成了依靠規模效應來發展旅游產業的方式,具體包括: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以及服飾文化等等,通過這些方面都建設,歷史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第二,通過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使大遺址的歷史面貌更加完整。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遺址當地政府通過旅游業所創造的的價值,將歷史建設的更加完整,包括對自身建筑、街道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都能夠保證旅游以及自身的生產和生活。第三,大遺址歷史形成了頗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這主要是因為現代社會經營理念以及方式轉變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社會轉變了發展大遺址的經營理念,人民可以通過旅游業的發展、通過轉變歷史經營方式,從以前依靠自身特點經營逐漸轉變成為了依靠產業規模特色來經營,使大遺址在受到良好保護的同時,更被充分利用。
2.1 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物質性
大遺址都是古建筑,比如土遺址等等,正是因為大遺址都是建筑,使得大遺址均表現出明顯的物質性特點。在所有的大遺址類型當中,土遺址的保護難度為最高,極為容易受到風、水和可溶鹽等的破壞,由此成為了一項艱巨任務。同時決定了很多大遺址的利用都處于初級階段。
2.2 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空間性與不確定性
大遺址都具有著廣闊的占地面積,通常情況下內部的文化遺存也具有著分散的布局。同時,礙于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大遺址周邊環境創設的交叉性也為大遺址的保護創造了更大的難度。雖然法律當中對遺址的保護范圍有著相應的分層,但實踐卻存在著明顯的模糊性。
另外,大遺址也具有著時間上的不確定性。畢竟人們對遺址的認識,都是經由考古結論而來,而考古發現又無法一概而論,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大遺址保護與利用難度又有所提升。
2.3 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脆弱性
大遺址環境很多都是原生態,由于具有著歷史原生性,使“脆弱”成為了大遺址的顯著特點。一方面,社會都會對遺址進行長期的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現代化發展,對歷史環境的影響實難避免。而大遺址的環境特征既包括人工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既包括歷史環境,又包括現代環境。而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價值就在于對其原生環境的保護,因此也就決定了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具有著脆弱性特點。
1997年由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堅持原則做好大遺址保護的戰略目標,各政府在這一戰略決策的引導下,紛紛響應,因地制宜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規劃,這就給城各地遺址環境規劃建設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這也給大遺址生態規劃建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此,在實踐中也發現了在推進大遺址保護及利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在戰略規劃上,我國大遺址原生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戰略規劃及管理方面的弊端,在戰略規劃中的大遺址大多都是從宏觀上進行戰略規劃,但卻忽略了從區域的個性角度進行戰略規劃,缺少因地制宜的戰略決策,在區域戰略布局中不能準確定位各區域的結構地位與功能定位。而且,現有大遺址規劃體系粗獷,無法滿足原生環境與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建設的現行和未來發展需要。
我國自古以來,在傳統的觀念上就講究自然與人的和諧,但是,當下我國在文化層面出現了嚴重的斷層,人們對于生態建設存在著一定與傳統不和諧的聲音,在市場經濟及改革開放的推進下,傳統生態理念被物質觀念所沖擊,使我國在保護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受到了挑戰。因此,在生態學、傳統文化斷層的影響下,我國在大遺址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揚方面出現了一定的缺失。社會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自覺意識較弱,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該內涵及意識的缺失,極大地阻礙了鄉村規劃及保護的建設發展,大遺址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通常情況下,大遺址都地處鄉村,相對偏遠,地廣人稀,在進行生態保護過程中工作較為困難,交通不方便,給相關部門的執法及監管上帶來了困難。而且,由于鄉村地區很多在經濟上不發達,缺少一定的監管成本,給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而且,現行的監管體制中沒有建立獨立的針對鄉村進行環保工作的國土資源職能部門,農村基層單位在資源管理方面缺少一定處置權與管理權,形成了監管的盲點與空白。農村地區生態保護缺少了一定制度屏障,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直接威脅著大遺址生態環境的安全發展。
在進大遺址保護及建設過程中,城市景觀被大規模的“侵占”,缺少特色。由于城鎮化的推進,人們對城鎮化建設缺少科學的認識,一味地在進行鄉村建設過程中,將其景觀規劃成城市模樣,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鄉村的自然意蘊,與大遺址建設中的自然理念相悖,而且在進行規劃建設過程中更是缺少特色,盲目跟風,追“時尚”,導致在進行大遺址建設過程中缺少科學性。另外,很多城市為了實現城市容載量的擴大,不斷地侵占周邊鄉村土地資源,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城鎮景觀,使大遺址在規劃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弊端,不利于農村大遺址的保護。
我國大遺址規劃建設在近年來不斷的發展和改進,但是由于我國大遺址保護及規劃實踐比較晚,目前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在規劃及具體操作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無法滿足現有的大遺址保護建設的實際需求。為了建立健全完善的保護及利用架構體系,本文提出完善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建設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鄉村還根據各區域的自然條件及景觀現狀實施特色化發展戰略。鄉村應采取“分工細化、分類引導、特色發展”的策略,實施因地制宜的特色化戰略。首先推進鄉村特色發展途徑,對各大遺址的保護及規劃工作進行分工細化和分類指導,發揮各區域的戰略優勢,進行合理分工協作,實現特色景觀生態建設的戰略目標。打造風格不同、產業不同的大遺址發展格局。針對各鄉村區域的文化傳統、民俗習慣在合理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通過文化、經濟及產業創新,增強鄉村的保護力,提升景觀建設的水平和品味。目前城鎮大遺址規劃體系建設是相對滯后的,還處于一種起步的階段,因此,當務之急應合理規劃標準的相關工作,并把大遺址規劃研究提上日程,合理制定有效的分期規劃目標,充分對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考量。因此,應建立制定5年和10年目標規劃,并且對已經實施的大遺址規劃體系進行完善和修訂,同時結合社會和行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及時更新調整標準的體系框架。
強化農民生態意識,加大宣傳,培育農民對大遺址保護及利用的積極性,加強大遺址原生環境的保護及利用,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各鄉村獨特的人文、自然及歷史文化的資源為依托實現原生環境,將保護與利用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大遺址的自然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業,促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使農民獲得收益,提高農民對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基層政府引導綜合開發,打造生態旅游模式。通過舉行大型民族文化節,鄉村游等形式發展農村經濟。這樣實現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實現了鄉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保護及利用生態環境和大遺址保護的主動性,從根本上提高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工作的質量與實效性。
在大遺址保護與利用過程中應加強政府及相關對該項目的監督,使其落到實處。嚴格執法,對于破壞景觀保護等行為加大懲罰與打擊力度。建設鄉村專門的執法機構,在國家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建設條例及規章制度。與此同時,建立農民居民保護環境協會,提高農民生態意識的同時,加強民眾監督,建立舉報獎勵機制,有效監管。另外,應依照《環境保護法》構建地方生態保護條例,嚴格執法,將鄉村自然或人文景觀列為重點保護行列,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以旅游業為主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及生態與社會的平衡。
在新的歷史時期,生態保護及社會發展對大遺址規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訴求,因此應以科學的態度,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緊抓實踐,統籌兼顧,切合建設節約型、生態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戰略,對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戰略規劃進行調整,使該項處于最前端,充分發揮它的統籌引導性,加快前瞻性戰略步伐,促進整個鄉村環境建設的健康有序的開展,拓寬大遺址的利用途徑并逐步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綜上所述,對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屬于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需要面臨的重大課題,雖然其一度作為熱點,但其中的難點卻始終成為一個最大的制約。關于大遺址的概念,被明確的時間并不長,因此對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相關理論與實踐經驗都有待完善。本文對此展開粗淺的分析,旨在為今后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打好提前量。
[1]鮑茜,徐剛.基于大遺址保護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探索——以洛陽玻璃廠為例[J].城市規劃,2012,06:84-90.
[2]李亞.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狀況綜述——以邯鄲大遺址保護為例[J].園林,2012,04:19-22.
[3]陳穩亮.基于特性分析的大遺址保護規劃策略研究[J].城市問題,2012,06:41-46.
[4]趙夏,陳曦,郭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相關研究述評[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03:35-41.
[5]陸武.陜西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幾點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72-76.
[6]劉德勝.大遺址保護理念與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管理體系研究[J].華夏考古,2013,04:135-140.
[7]杜忠潮,張啟成,薛勇.西咸新區大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芻議[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6:51-56.
[8]田原曦.城市化進程中的大遺址保護與利用——以西咸新區為例[J].西部學刊,2013,06:58-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