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坡
(漯河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維克多·雨果,法國著名作家,領(lǐng)導并參與了法國的浪漫主義文藝運動,而他書寫的浪漫主義文藝作品,更是極大的推動了法國乃至世界的浪漫主義文學的發(fā)展。《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所有浪漫主義色彩小說中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將雨果創(chuàng)作浪漫主義文藝作品的一切元素都體現(xiàn)了出來,是雨果浪漫主義藝術(shù)觀念最為鮮明的體現(xiàn)。
浪漫主義是現(xiàn)實主義的相對面,是一種基本的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描寫故事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來描繪出作者心中的理想與追求。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語言熱情而奔放,具有濃烈的色彩、華麗的想象,并且運用了大量對比和夸裝的修辭手法。
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出現(xiàn)在歷史情況不太樂觀的年代,其特點和歷史的發(fā)展趨勢是基本相同的,具有積極進取的優(yōu)點,充滿了對于未來理想的幻想和憧憬,這種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理想是它對于丑惡的現(xiàn)實的抨擊。西方浪漫主義文學藝術(shù)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也具有悠久的歷史,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著。
《巴黎圣母院》是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品,也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語言絢爛而唯美,同時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場景的營造上都可謂是入木三分,讓讀者深深的感受到了浪漫主義文學所發(fā)散出的獨特魅力。
《巴黎圣母院》和其它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表達的內(nèi)涵是相同的,通過塑造作者的主觀世界來表達作者自身的理想和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巴黎圣母院》誕生于的時期正處于法國的“七月革命”期間,十五世紀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國社會,就是《巴黎圣母院》中故事的發(fā)生背景。
整部小說情節(jié)的開展都是圍繞著巴黎圣母院這個雄偉壯麗的法國標志性建筑開展的,它既是小說的主題,又是小說中所有線索的交匯之處。《巴黎圣母院》中正面的人物形象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身份非常的卑微,小說中運用了絢麗而夸張的語言將中世紀教會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暴露在了大家眼前,通過描寫卑微而善良的小人物在這個社會中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來抨擊了這種極度黑暗的現(xiàn)實,既表達了作者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憤怒與不滿,也憧憬了內(nèi)心深處的理想世界。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說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小說時候的思路,鑲嵌在巴黎圣母院鐘樓一個角落的墻壁上的希臘神秘字母,是“命運”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桎梏”,正是這個詞觸碰到了他的內(nèi)心深處,打開了他的想象空間,因此決定以此為背景來創(chuàng)作一本小說,揭露教會教條桎梏人性的現(xiàn)實,描繪出不斷生長的人性和殘酷教義之間的矛盾滋生。
小說中副教主克羅德的苦悶情緒也正是來自于束縛人性的宗教教義,但他是天主教會以及封建王權(quán)的代表人物。而加西莫多這個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和艾斯梅拉達則是社會底層人民的代表,他們的悲劇正是因為克羅德的專橫導致的。但是雨果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并不僅僅是為了將中世紀的黑暗揭露出來,更多的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批判,對波旁王朝暴政的批判,他希望能用小說對民眾帶來啟發(fā),從而讓大家認清波旁王朝的丑惡嘴臉,勇敢的抗爭封建勢力。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塑造了一個傳奇世界,那里充滿了乞丐、平民和流浪的人們,但是大家之間彼此關(guān)懷而團結(jié),勇敢地抗爭著教會勢力和封建勢力,甚至敢于進攻巴黎圣母院這種教會勢力的核心地區(qū),只為了能營救出艾斯梅拉達。這種勇敢的行為和戰(zhàn)斗精神正是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也體現(xiàn)了人民抗爭封建和專制勢力的決心,對于當時民眾厭惡天主教會和波旁王朝的情感,以及一觸即發(fā)的革命形勢都是一種側(cè)面的描寫,將法國七月革命的內(nèi)涵充分的展示給了我們。其實《巴黎圣母院》中描寫的聲勢浩大的民眾暴動,正是對七月革命以浪漫主義形式的再現(xiàn),也是雨果自己的共和主義理想。
同時《巴黎圣母院》中也體現(xiàn)出了雨果自身濃烈的感情,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描寫了書中的奇特人物。艾斯梅拉達這個吉普賽少女可以看作是人類真善美情感的代表,雨果絲毫不吝惜自己熱情動人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個善良可愛、堅貞不屈的女主人公。雖然《巴黎圣母院》最終的結(jié)局是悲劇,但是在這種悲劇故事中人們能感受到其中濃濃的浪漫主義氣息。
雨果在進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有自己的原則的,他認為美麗和丑惡總是相伴隨出現(xiàn)的,畸形緊挨著優(yōu)雅,崇高的背后必然有邪惡隱藏著,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都是并存而共生的。這和老子“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是極為相似的,所以在《巴黎圣母院》中到處都充滿著對照原則的藝術(shù)手法。
首先對比的是生活畫卷,小說中有兩種勢力存在,克羅德和路易十一是法國封建勢力和教會勢力的代表,擁有權(quán)勢地位但是殘暴而虛偽,而加西莫多和艾斯梅拉達則是平民勢力的代表,雖然生活十分困難,但是擁有高尚的品德,二者之間存在鮮明的對比和沖突,而這種對比正是對中世紀實際情況的反應,描繪了法國當時的勢力沖突情況。
其次對比的是人物,這也是整本小說中運用對照原則的精髓所在。克羅德是加西莫多的義父,但從表面來看他威嚴而自律,是一個合格的圣教徒,但是其實他內(nèi)心卻充滿了自私的欲望,想要占有艾斯梅拉達不得,便打算利用宗教力量來處死她。而加西莫多的外形雖然極為丑陋,但是內(nèi)心十分善良,他也愛慕著艾斯梅拉達并且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她,敢于救人于危難,這種外表丑陋的人卻擁有著圣潔而美好的靈魂。
埃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的外形上對比也十分鮮明,一個美麗動人,一個丑陋不堪,但是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而克羅德和衛(wèi)處長的外形都非常優(yōu)秀,一個莊重一個俊朗,作為宗教神權(quán)勢力和封建王權(quán)勢力的代表,他們的靈魂都已經(jīng)墮落而腐朽。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義的巔峰作品,其情節(jié)的塑造、語言的描述以及運用的藝術(shù)原則,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特色,值得永世流傳,而作者雨果也不愧是法國浪漫主義的靈魂人物。
[1]余英.電影《巴黎圣母院》人物特色解讀[J].電影文學,2014,15:134-135.
[2]杜娟.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義特色分析[J].語文建設,2014,29:38-39.
[3]田華.多種敘述視角的完美融合——《巴黎圣母院》中的敘述視角及其功能淺析[J].名作欣賞,2011,12:63-65.
[4]吳燕.《巴黎圣母院》所折射出的雨果內(nèi)心世界[J].電影文學,2015,07:144-146.
[5]李一揚.愛斯梅拉達與卡門形象比較[J].文學教育(下),2012,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