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維
[摘要]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于自己的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環境藝術不僅是綠色的,更是創造和諧與持久的藝術與科學。環境藝術一方面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另一方面是人們追求更高質量生活的必然結果。本文就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入手,淺談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培養學生能力;建議
環境藝術的理念與實踐正是基于人們對生活水平與居住環境提出更高要求的現狀而發展的。但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國的環境藝術目前的發展狀況處于一種上升階段,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成為繼承與發展環境藝術的重要問題。
一、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
1.環境藝術設計是既包含科學理論依據又包含較高審美藝術價值的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但是當前的狀況是我國開設的設計類院校,一是理工類一是藝術類,而這兩類院校把環境藝術設計推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理工類的建筑設計上講究一整套完整的工程性,而藝術講究的是靈感創意以及變通的靈活性。這就直接決定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知識結構單一,內容分散,缺乏系統的理論性研究。
2.學生經驗少,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學生在大學時期學習的多半是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而理論知識并沒有被上升到實驗的高度,學生做的設計無非是教師布置下來的設計某一個平面圖。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經驗積累很少,動手操作能力弱。實踐課本身是環境藝術設計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實踐可以一定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彌補對于理論知識理解的不足,然而很多學校對學生的實踐呈一種放任的態度,沒有為學生的實踐搭建平臺,認為實踐應該依靠學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這就加大了學生動手能力與實際工作崗位對于素質需求的鴻溝。
二、對于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學生能力的建議
課程的設計不合理以及實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限制學生能力的主要原因,而大學專業教師是學生能力培養的引導者,而想要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師,就必須要建立一整套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
(一)文化知識基礎
先成人后成才,很多人對于文化知識的態度發出了質疑:學了12年的文化知識難道不是應該只學習專業知識嗎?一個好的環境藝術設計師必然是以人為本,因為本著最大程度服務為宗旨才能將環境設計的工作做好。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只有當自己的行為都規范在可行的區域,才能順應社會發展的規律,才會準確的定位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二)專業基礎知識
教師應該將專業基礎知識進行一個整理,尤其是在理工類與藝術類偏向比較強的時候,建筑類工程性強,要如何與藝術類結合在一起,才能夠顯得具有工程性科學性并且同時具有藝術性。教師要如何構建二者之間的聯系,并且讓學生養成這樣一種創造性的聯系思維方式是教師結合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自身的特點與校方共同探討的問題。
其次學生應該熟練的使用計算機輔助和手繪表達設計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僅應該在課堂上教師講解給學生,更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如果有計算機那么就可以用自己的計算機,如果沒有計算機學校的圖書館機房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在督促學生使用計算機輔助的時候,一定不能繁衍了事,教師甚至可以每一次都要求學生完成計算機內容的作業,為學生夯實基礎。
掌握制圖的專業知識以及學習建造材料的預算與性能以及應用的知識。比如立體構成與裝飾色彩,學生必須要有制圖的專業知識才能將構成與色彩做成實際的圖紙,再在這個基礎之上考慮建造的材料大致需要經費多少,以及這個項目拿到現實生活中是否具備應用的價值。
(三)專業技術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學生在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候,首先應該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比如如何根據給定的室內空間進行科學的規劃與布局,或者根據政府提供的一個公共空間,去構建這個空間,在什么地方需要設計一些功能,如何設計這些功能以及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得這個空間既充滿建設價值又充滿藝術價值等。專業技術要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學校應該與環境設計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的聯系,為學生搭建一個實踐的平臺,定期安排學生去單位實踐學習,這樣一來長期有經驗的學生就不會在找工作的時候碰壁了。
總結:在環境藝術設計上,只有將理工與藝術結合在一起,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一起才能切實的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