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斌
2015年,“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在此期間,“中國制造”等傳統產業借助改革繼續發力。在中國經濟增速趨緩的“新常態”下,再度重申中國制造的“野心”,絕非僅僅著眼于維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其意義更是為應對世界各國爭奪全球資源、技術、市場的激烈競爭。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增長動力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趨勢下,傳統制造業紛紛尋求轉型升級,但制造業如何轉型?未來將走向何方?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分析認為,傳統制造業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制造業發展已經步入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關口。
馮飛曾長期供職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參加過國家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許多重大研究項目,參與了有關部門發展規劃改革方案和政策設計,是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的主講人。2015年10月3日,馮飛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他目前分管產業政策司、運行監測協調局、中小企業局、消費品工業司。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2015年前三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0.6%,和上半年占比43.7%相比略有下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馮飛: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結果。近年來中國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在加快,從2012年開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了第二產業。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1.4%,比去年同期高2.3個百分點。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制造業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進而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被解放的勞動力部分轉向第三產業,加速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是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撐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尤其是“雙創”的推進,加速了服務業的發展。同時,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傳統制造業中的很多服務環節,如研發設計、物流、品牌營銷、信息技術、服務等,被剝離出來,帶來為制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成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是2015年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復雜,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受產能過剩、創新不足等影響,部分傳統行業減速效應明顯,工業經濟運行呈現出趨緩的態勢,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二產占GDP的比重下降。2015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而同期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增速同比上漲0.8個百分點,一增一減,帶來GDP中相應產業結構的變化。
中國新聞周刊:但也有人認為,第二產業占比的下降,意味著制造業的優勢正逐步減退,對此,你怎么看?
馮飛:我并不這么認為。無論是地位還是作用,制造業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財富的根本支撐。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但以工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仍然不可動搖,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并不能改變其主體地位。
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是制造業,第三產業超過制造業,是制造業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分工細化的結果,兩者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整體。服務業是毛,實體經濟是皮。離開強大制造業的支撐,服務業發展也不可持續。這一點,即使對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也不例外。本輪全球經濟危機中,德國能免受沖擊,保持經濟活力,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始終重視制造業發展。
從國際形勢看,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制造業生產模式、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并引發世界制造業發展格局深刻變革。
作為技術變革和創新的主戰場,各主要國家都加強了對制造業的戰略部署,以搶占新的競爭制高點: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搶占高端制造市場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而新興國家也紛紛把發展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增長動力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制造業發展已經步入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關口,必須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歷史機遇。
中國新聞周刊:“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制造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馮飛:制造業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原動力,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是黨中央站在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我認為經濟轉型,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必須堅持發展制造業的決定毫不動搖。這些要點,在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都有體現。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出現諸多困難,資源環境和要素成本的約束讓制造業面臨巨大壓力,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馮飛: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發展確實出現了許多困難,通過擴大規模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受到資源、人力等生產要素的制約。
整體來看,傳統制造業在外部沖擊和內部矛盾的雙重壓力下,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壓力,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分行業來看,制造業各個行業的發展不平衡,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分地區來看,中國制造業發展區域差異較大,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所處的階段、面臨的困難也各不相同。
為此,《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對制造業轉型升級進行整體謀劃,首先,要加大對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力度;其次,提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和措施;第三,解決制造業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一系列階段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四大類指標,彼此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馮飛:為了實現上述任務,《中國制造2025》綜合考慮國際可比、數據可得、能夠體現新型工業化內涵,以及體現系統與全面相結合等因素,從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4個方面構建了制造強國的指標體系。四類指標同等重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具體來看:“創新能力”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核心,“質量效益”是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兩化融合”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線,“綠色發展”是破解資源、能源、環境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四類指標是對戰略任務重點的量化細化,做到目標清晰明確、可量化、可考核。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在對制造業的結構調整過程中,傳統制造業應如何保持優勢,摒除劣勢,實現健康發展?
馮飛:我認為傳統行業是中國制造業由大轉強的基礎和優勢,同時面臨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的任務。實施創新驅動,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也是我們推進智能化轉型的應有之義。
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政府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比如,可以對不同的產業形態給予支持,依據價值鏈布置產業鏈,分類施策,通過拓展制造業的價值鏈,提高產業鏈和企業盈利模式,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的發揮、核心技術研發。
中國新聞周刊:這也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對于一些劣勢的產業和企業,是否有完善的退出機制?
馮飛:對于一些劣勢企業,我們也制定了一些措施。
比如推進產業重組。要以企業為主體,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政府創造條件、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推進破局性、戰略性兼并重組。特別是要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堅持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和地方政府作用,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重點和新的突破口,爭取盡快取得成效。
再比如淘汰落后產能。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嚴格工藝技術、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實施,加速落后產能市場化淘汰。
此外,“疏堵結合”緩解地方經濟發展壓力。工信部出臺了產能置換政策,實行新建產能與淘汰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同時,支持各地探索實施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市場化運作的產能置換指標交易,通過交易籌集資金,用于解決安置職工、轉產轉型等問題。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有關部門將研究處置“僵尸企業”的辦法,出臺資產處置和人員安置的相關措施,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制造2025》提出“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要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如何實現這一轉變?
馮飛:服務型制造是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轉型發展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發展服務型制造,就是要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以產業鏈利益相關方的價值增值為目標,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對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的優化升級和協同創新,不斷提升服務在制造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延展和提升,實現新的價值創造,打造競爭新優勢。
發展服務型制造,必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通過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中國新聞周刊: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馮飛:我認為,政府部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服務型制造政策引導。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盡快制定發布《發展服務型制造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服務型制造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重點方向。
二是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重點領域,鼓勵企業開展服務型制造,推進相關產業鏈深度整合,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扶持和建設一批區位優勢突出、制造基礎雄厚、配套服務完備的服務型制造集聚區。
三是夯實服務型制造發展基礎。緊緊抓住網絡強國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的契機,全面提高信息通信技術在服務型制造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統籌推動高速寬帶網絡、智能傳感器網絡、移動通信網絡建設,搭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基礎架構,全面支撐服務型制造的業務流程再造和商業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