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盼盼
“十二五”即將收官,“十三五”呼嘯而來。告別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經濟增速到產業結構,從區域布局到宏觀調控,從發展方式到社會形態,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調整。在此背景下,12月11日,以“經濟轉型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為主題的“2015郵儲銀行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就“新常態”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以及“創新融資模式”和“消費金融”兩大趨勢,深入討論中國經濟轉型對傳統金融機構和行業整體格局的影響。
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辦方,郵儲銀行剛剛圓滿完成引入戰略投資者工作,邁出了股權結構多元化的關鍵性一步。郵儲銀行董事長李國華表示,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面對各類型金融機構更加激烈的競爭,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風險管理都面臨深刻變革。郵儲銀行將持續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積極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努力打造一家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型零售商業銀行。
轉型是經濟發展中永恒的話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期。在金融領域,金融體系改革同樣也不斷向縱深推進,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業態迅速崛起。風險管理能力的強弱,決定著商業銀行能否保持長久的競爭力。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表示,圍繞經濟轉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金融領域向非國有資本的開放進一步擴大,中小型金融機構逐漸增多,金融組織、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不斷推陳出新,互聯網金融日益活躍,金融競爭加劇。擁有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是商業銀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李國華表示,當前,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雖然總體可控,整體風險抵補能力保持穩定,但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也正在承受不良貸款雙升、盈利增速下降的發展壓力。商業銀行需要不斷適應經濟轉型要求,完善和提升風險管理手段,提高差異化風險經營能力,在推進轉型、謀劃創新的同時,始終遵循商業銀行經營規律,堅持穩健風險偏好,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宣昌能則認為,從我國來看,商業銀行普遍資本結構相對單一,資本補充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展。因此,商業銀行要通過引入戰投、公開上市,以及發行新型的可吸收損失的資本債,如應急可轉債等新型資本工具等多種渠道補充資本。同時,商業銀行要強化資本約束,注重資本質量,平穩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并有序推進,更加關注第一還款主體償債能力,提高風險評估和管理水平,提高抵御風險和吸收損失的能力。

郵儲銀行網點。
對此,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認為,金融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是核心的,是至關重要的。除非金融能將信貸資源有效給予投資者,否則很難將一個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體轉變成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體;除非金融能夠給國內的消費和支出帶來支持,否則很難將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轉變成一個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體;除非金融能為人們提供足夠的資源,去實現需要的消費,否則很難打造一個繁榮的、城市化的中產階級。金融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實現夢想,比如,讓一些現金不足的家庭能夠買得起房子,讓一些年輕的企業家能夠創建自己的企業并提供就業。
而在劉昆看來,這些在郵儲銀行過去的實踐中有著很好的體現。他表示,面對日趨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郵儲銀行認真貫徹中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金融貨幣政策,在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開展了扎實、細致的工作,實現了健康快速發展。日前,郵儲銀行引戰工作的完成,是其改革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財政部作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出資人,將一如既往支持郵儲銀行做強做大,支持其創造條件,擇機上市,以發揮資本市場對規范公司治理、提升風險控制水平的促進功能,建立長期穩定的資本補充機制。
瑞銀集團亞太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尹致源表示,中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一體化以及給全球帶來的這些巨大變化,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并且也帶來很多信息和資本流動的機會。金融機構面臨的管理挑戰也很多,特別是在超越國內市場以外的全球其他市場進行經營。對此,他認為應建立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并提出從意識、機動性和領導力培訓三方面加強文化管理和領導力,來幫助金融機構應對這種機遇與變化。
摩根大通亞太區首席執行官歐冠昇表示,風險管理影響著公司的未來決策,決定著公司的生死存亡,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框架有賴于透明度、風險意識和有個人責任感的企業文化。風險管理的工作永遠是一項未競事業,保持風險管理機制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是非常重要的。風險管理的機制在履行職責的同時,也應順應業務的發展和成長,以及經營環境的變化,持續改進并加以完善。風險管理是郵儲銀行與摩根大通合作的主要領域,他表示:“我們期待著與郵儲銀行攜手共進,為進一步提升郵儲銀行的產品、風險管理能力以及推動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提供支持。”
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表示,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新挑戰,在本質上是新一輪經濟轉型對銀行業提出的新要求。提升風險管理能力,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將是中國銀行業實現破繭重生的必由之路。過去8年,郵儲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有“三個堅持”,即堅持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堅持有特色的零售信貸技術,堅持運用信息技術管理風險。“郵儲銀行繼承了郵政儲蓄‘人嫌細微,我寧繁瑣;不爭大利,但求穩妥的傳統價值觀,與郵儲銀行‘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定位高度契合,更順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他認為,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挑戰與機遇并存,考驗著銀行業的戰略定力和市場應變能力。商業銀行不僅要應對資產質量分化帶來的實質性風險,還要高度警惕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信息科技風險之間的交織與傳染。“中國有句古話‘行穩致遠,唯有順應經濟轉型,不斷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才能在穩健經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呂家進說。
“中國經濟轉型正在孕育銀行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李國華表示,國家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轉型成效初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增加了“降低負債比率,調整負債結構”的需求,融資結構出現了“債務融資資本化,社會融資股權化”趨勢,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搞活微觀,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能力。這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發展空間。同時,消費對GDP的增長貢獻度近十年來首超50%,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商業銀行在這一領域必將大有作為。
關于“創新融資模式”,香港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需從四個方面進行創新:一是從重資產經營轉到輕資產經營;二是從間接融資占主導逐步轉到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共同發展,特別是轉到直接融資主導;三是從主要服務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有正現金流、有盈利、有快速擴張的時期為主,轉向服務于企業的全生命周期;四是從原來整個銀行體系習慣于存款和負債經營占主導,轉到以資產管理占主導。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法律總監、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楊帆也指出,必須站在更高的層次對幾十年傳統的投融資模式進行轉型、升級和創新。為此,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當前的中國投融資絕不能再側重于一個項目,局限于一個地區,而應上升到地區、國家和全球戰略的高度和廣度,創新投資理念和投融資模式;二是以互聯網金融業務框架整合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等投融資資源,打造全新的“銀財團”聯動投融資技術平臺。
針對創新風險管理,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高級顧問湯姆伍茲表示,風險無法逃避,但如果我們能夠有獨立的風險監管和風險管理,并能夠強調銀行在運營當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極端風險情況,在高管之間進行非常開放和透明的討論,風險將得到很好的管理。
適應經濟轉型發展,郵儲銀行進行了諸多創新探索,據郵儲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黨均章介紹,去年以來,郵儲銀行主要在三個方面做了積極嘗試:一是參與國家倡導的各類投資基金,包括財政部倡導的PPP引導基金。二是參與國家發改委主導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設立。三是注意跟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來推進產業的持續穩健發展。通過這些基金的參與,郵儲銀行在改進或跟進社會融資結構變化、應對信貸脫媒的情況下,為資金的投資拓展了一條光明大道。
他表示,產業投資基金已成為中國社會融資的一個新模式、新工具,要有效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對于社會經濟特別是金融轉型的支撐作用。有必要盡快建立健全產業投資基金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研究商業銀行資金直接進入產業基金投資的路徑問題,研究產業投資基金退出路徑問題,為產業投資基金的發展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郵儲銀行融資支持中廣核集團大亞灣核電站。

郵儲銀行融資支持連云港港口碼頭建設。

郵儲銀行資金支持新疆華電喀什熱電項目。
中國消費金融自80年代發展以來,經過30多年發展,已形成產品主體豐富、服務模式多樣化的消費金融體系。特別是從2009年開始設立消費金融公司以來,經過6年的探索,整個消費金融又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供給側改革是未來要形成更多的有效供給。從金融手段上,如果不用一些新的金融方式來培育需求,供給側改革恐怕也很難實現。做消費金融,要真正的做到商業可持續,就要通過創新。”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新常態”下需要什么樣的“消費金融”?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表示,一個廣義定義的消費型金融應該是中國金融未來最大的一個風口,而且它是一個增量,不是一個存量。“新常態”需要新金融,支持消費的金融。新金融應該是一個跨界融合共贏的生態,不但用移動互聯的技術方式觸達金融消費者,而且還用大數據甄別風險。“在這個背景下,郵儲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一起探索共贏,是非常有戰略意義的。”陳龍說。
星展銀行香港首席執行官龐華毅表示,中國經濟增長迅速,正從一個制造和投資為導向的經濟體轉型成一個服務和消費為導向的經濟體。消費金融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還需完善征信體系。作為郵儲銀行的戰略投資者,他說:“郵儲銀行有最多的網點數量,龐大的儲戶基礎,這些都是未來郵儲銀行成功的特別重要以及獨特的競爭優勢。”
國際金融公司金融機構局首席投資官員摩米娜表示,現在P2P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蓬勃發展,他們也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需求,但對于那些還沒有獲得足夠銀行服務的行業或人群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在做好風險把控的前提下多為這些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是金融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國,好幾億農民能夠通過郵儲銀行獲得金融服務,這就是郵儲銀行的偉大之處。
當前消費金融產業發展快速、潛力巨大,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消費者能夠享受多層次的消費金融服務,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的應用為消費者帶來多元化體驗和服務。據中郵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王蓉暉介紹,郵儲銀行高度重視消費金融領域的布局發展,依托覆蓋城鄉的網絡優勢,逐步形成以“住房”、“額度信用”、“汽車”為核心,以創新合作類貸款為特色的消費信貸產品體系。
“消費金融正迎來全面發展的歷史時機,借郵儲銀行引進戰投的東風,郵儲銀行分支機構與消費金融公司將縱橫結合,依托產品、客戶、渠道、平臺等資源,構建了立體化消費金融服務體系,發揮優勢,更好地為城鄉客戶服務,助推經濟轉型。”王蓉暉說。
論壇最后,郭田勇總結道:“中國未來消費金融市場發展空間很大,做好消費金融,還需技術、理念上的創新,還需解決制約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制度性短板,特別是征信平臺。郵儲銀行是未來中國消費金融發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希望郵儲銀行借著引進十家不同類型的戰略投資者,博采眾長,助力中國消費金融做好、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