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婚禮,是形式很傳統的現代中國人的婚禮。婚禮當天,我發現除了我和新郎之外,其他男士均沒有穿正裝出席。這場各方面都很考究的婚禮,反而被大家的著裝添了一份隨意,少了一點莊重之感。好像大家只是來吃飯,并不是來參加這個隆重儀式的。
隨著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服裝其實已經不單單是為了保暖,服裝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式,是經濟發展所帶來變化的載體。人們可以通過服裝表達各種不同的態度,特別是在商業社交場合,我們可以看到服裝賦予人的附加值,可以分析出一個人對特定場合的態度。
回想小時候過春節,我首先就期待著能穿新衣服,在我們那個年代,只有春節才能穿新衣服,所以穿新衣服也就成了過年的象征。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更多的期盼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現在很多人已經沒有那樣的感覺了。如今,我在上海過春節,我們那代人坐在一起,感慨年味變淡了,傳統節日沒有西方節日被大家重視,經濟發展反而讓文明退步了嗎?
再仔細回想,我清晰地記得30年前留學日本時,看到日本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都穿校服上學,感覺很精神、很正規。后來在日本的公司打工,我發現他們所有的職員,清一色地穿西裝上班,哪怕是夏天你也會看到一群西裝筆挺的人在中午的時候從寫字樓里走出來,他們絲毫沒有對著裝懈怠過。最開始我想到的是穿著西裝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形象,更多思考之后,我發現這更是一種態度,特別是在企業里,可以給人以一種嚴謹、規范的感覺。
服裝是可以改變人的,在特定場合穿合適的著裝,也可以向別人展示自己對某件事的重視程度,我對日本人服裝的觀察和模仿也讓我逐漸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
我后來去了美國,對于那個年代來說,美國依然散發著濃重的“淘金味兒”,崇尚自由,我原以為這樣的環境之中,美國人著裝也會更“自由”。但恰恰相反,在美國只要是正規場合,所有人都清一色的西裝革履,在特定的晚宴上,很多男士都會穿上定制的禮服。越是上層的社交環境,對著裝的要求便越高。這完全改變了我們對美國人穿衣習慣的誤解。在微軟總部工作的幾年,我也參加過多次美國婚禮、酒宴等,我的感覺就是這種源自歐洲的著裝習慣早已經成為美國人的守則,不用刻意去強調、說明,它已經被植入人的心里。
我們常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在于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我們需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是超越別人的第一步。而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要符合國際社交著裝的基本原則,這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識。特別是對于現在的90后、00后們,當你們仔細思考之后,就會發現不僅僅是著裝,還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們用真正的智慧去學習的。我覺得,聰明的人去改變世界,智慧的人去改變自己。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改變著裝也許是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