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梅
【摘 要】初中英語學習是一個分水嶺,小學學習是啟蒙性的學習,讓我們認識英語,了解英語為何物。高中學習是深入強化學習,術業(yè)有專攻,主要對做題能力進行培養(yǎng)。而初中的學習相對其他兩個學習階段,就是一種相對自由的學習狀態(tài)。這種自由指的是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有足夠的自我發(fā)展空間,因此,可以說初中英語學習是提升整個語言水平的重要階段,需要好好把握。
【關鍵詞】語言模式 全英教學 聽讀練習
小學學習可以是一種“tourist”的狀態(tài),高中學習是沖刺的“runner”狀態(tài),初中學習則是要做一名“native speaker”。“native speaker”,顧名思義就是要像一個把英語當作母語的本土人,這不是說要摒棄我們的母語中文,而是說要給自己營造一種氛圍,像一個本地人一樣大膽地用英語去溝通交流。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學生還能更深入了解英語文化,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視野,所以我認為初中階段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native”意識。
一、填充英美文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英語學習中這個“器”指的就是文化背景。語言的靈魂就是其中承載著的文化背景,而國家文明的進化與發(fā)展也離不開語言的不斷更新。更何況,在我們中文的學習中,從甲骨文到象形文再到小篆隸書等演變過程,無一不包含著朝代的變遷與文明的崛起,正是知道語言背后的含義,我們才能變化出如此多的語言文字。英語學習更是如此,學習不應只流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要豐富其含義讓每一個字母都變得飽滿。
老師應當在課堂上進行背景文化講解,對英國人和美國人的生活習性、天氣氣候、節(jié)日慶典、飲食生活進行區(qū)分,講述英美文化的差異。比如對于“billion”這個單詞在英國和美國中釋義都不一樣,還有狗在中文中是一個貶義詞,諸如“肉包子打狗、狗仗人勢”等俗語和成語都給“狗”貫上了貶義,而在英美國家中確是褒義詞,比如幸運兒就用“l(fā)ucky dog”表示。英國人認為13是最不吉利的數字,這也是和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美國人不喜歡談論年齡的話題,這都是學習英語必須了解的定西。老師可以播放一些英美文化紀錄片或者是英美史劇,從中文的紀錄片入手,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切換成全英講解。通過這樣一種文化背景的學習,學生就會在英語學習中避免走很多彎路,營造“native”氛圍。
二、聽讀一體化
初高中學習中免不了閱讀這一大板塊,在試卷中閱讀也占了半壁江山,因此閱讀也是廣大學生重點攻克的對象。我始終認為閱讀和聽力其實是不可分家的,特別是對于初中英語閱讀來說,閱讀文章多為說明文和記敘文,內容大多貼近生活,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讓學生嘗試“聽讀一體”的方式來提升聽力和閱讀能力。
初中聽力的問題大多出現在學生對于聽力材料只是照搬,在聽到原文的時候大腦沒有運轉起來去理解材料,因此面對題目的多變性常常束手無策。要想象一個“native speaker”一樣學習,就必須把聽力和閱讀理解聯系起來。訓練這樣的能力,可以從當地讀物開始,可以是簡單的童話故事、報紙周刊。剛開始的閱讀量可以維持在300到500字之間,最好是看帶音頻和字幕的視頻,老師可以適當布置任務量,可以讓學生寫100字以內的英文觀后感,或是記錄下來學到的文化知識或是詞匯俗語。這個步驟是不能省的,這是一個反饋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是幫助學生積累的過程。比如,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可以采取相對輕松的方式,可以播放皮克斯動畫,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學生還能熟悉標準發(fā)音,學生通常會對朗讀其中的英文臺詞躍躍欲試,老師還可以舉辦配音大賽,通過這樣角色扮演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初中高年級學生,則建議采取難度提高的視聽訓練,以新聞稿和演講作為主要訓練。新聞稿的生詞量較大,不要求學生全部理解,重要的是訓練學生適應語言環(huán)境的能力。演講中生詞量較少,可以讓學生適當背誦演講段落,模仿演講人的發(fā)音和語氣。
三、全英教學
學習英語,有一個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很重要,特別是在英語課堂中,中英雙語教學其實對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利,在英語學習早期學生還不具備在兩種語言模式中切換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采用全英教學的模式。
剛開始老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課堂英語,比如休息起立問候等,可以英文自我介紹開始,每個學生可以戴一個英語名牌,從上這節(jié)課開始學生就像是英美學生交流。比如,新單詞的學習釋義,老師可以用一些簡單基礎的單詞來解釋一些長難單詞,像“entertainment”這個單詞就可以用“do something to relax”這樣幾個簡單的單詞來解釋,學生就會很快進入語境。很多學生存在“筆試上的巨人,口語上的啞巴”的現象,這都是因為學生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說英語。全英課堂能讓學生在一種良好的英語氛圍下開口說英語,務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可以是一句問候或者說出自己對單詞課文的理解,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日常問候演練。通過這樣一種口語日常化的方式,還能讓學生不被中文的語法習慣束縛,更快更好地學習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