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浩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動態生成”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筆者以為只有正確把握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在生成中及時發現問題、悟出問題本質、尋找問題成因,才能使課堂中的生成更加精彩,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完美。
【關鍵詞】數學 情境 發現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具體目標中明確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生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以問題為載體步步引導學生進行交往互動和數學探索,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發展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動態生成”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筆者以為只有正確把握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在生成中及時發現問題、悟出問題本質、尋找問題成因,才能使課堂中的生成更加精彩,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完美。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索,交流來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要關注問題情境的探索性、適應性、開放性和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引導作用,能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生認知困惑,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意識。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首先通過播放狗兔賽跑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小狗沿著正方形的路線跑,小白兔沿著圓形的路線跑,結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獲勝,心里很不服氣,它說這樣的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學生被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從而積極地對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取。發現要看比賽公不公平,實質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的路線是不是一樣長,小狗跑的路線是正方形的周長,小白兔跑的路線是圓的周長,基于對問題的好奇,學生被問題所吸引。此時,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急于去探索規律,挖掘其中的奧秘。老師因勢利導,接著提問:求圓的周長,你有什么方法?求表面是圓的物體的周長用怎樣的方法?畫一個圓怎樣知道它的周長?那在操場上畫個圓,你還用什么方法知道圓的周長?問題環環相扣,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既展示了求圓周長策略的多樣性,也說明了獲取求圓周長基本方法的迫切性,最終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進行探討、驗證,最終得出求圓周長的基本方法。
二、設計疑問,引發學生悟出問題本質
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設疑,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通過探索不斷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好知識的欲望,因此,我們的教學都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自己產生疑點,引導學生主動地通過觀察、猜測、辯論、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尋求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表現能力、協作能力、評價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使有困難的同學得到鍛煉,思維得到開拓。比如,在學習1/2+1/4+1/8+1/16+1/32的簡便計算時,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就會以為只要是相鄰的后面一個數是前面一個數的一半的分數加法都是用1去減最后一個分數,沒有真正領會其中的道理,這就需要教師抓住這個關鍵的地方讓學生脫離非本質的東西,可以再變化一下,計算1/4+1/8+1/16+1/32,如果用那樣的方法結果倒和上題的結果相同了,顯然是不應該的,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并把這個問題甩給學生自己去解決,讓他們互相辯論,從而促使另一部分學生脫離模仿性的學習,認真領會其中的道理,弄清題目的真正含義。
三、挖掘錯點,幫助學生尋找問題成因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表揚越來越多,鼓勵的方式也是形式多樣。而許多教師在課堂上聽到學生不同的聲音,尤其當“錯點”呈現之時,往往采取“回避繞行”的方式開展教學,時間一長,學生漸漸會在教師的表揚中迷失了自我,認識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學生的“錯誤資源”時,要學會延遲評判,進行巧妙疏導,讓孩子們通過討論“錯點”,分析“錯因”,找準對策,將它轉化、生出新“亮點”,進而自主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出現了這樣的一道題:0.312÷2.6=?學生主要出現了以下兩種不同的解法:(1) 3.12÷26=0.12;(2)312÷26=12。大部分學生用了第一種算法,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對小數點變化的規律沒有理解,寫成了第二種算式。針對這種比較典型的現象,筆者沒有立即進行判斷,而是提醒學生進行驗算辨別。很快學生通過驗算得出第一種正確,第二種錯誤。此時教者緊緊抓住這個時機,引導孩子們一起來尋找問題產生原因,孩子們通過自主比較、討論,一下子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綜上所述,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我們要善于挖掘課堂上的“節外生枝”,注重及時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不斷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孩子們的智慧之花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