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琴
【摘 要】筆者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習興趣,加強直觀教學,調動學習興趣,重視評價,促進學習興趣,關注語言教學,保持學習興趣來激發聾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聾生勤奮學習,有效挖掘聾生的潛力。
【關鍵詞】引發 調動 促進 保持
數學課是聾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對發展聾生邏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甚至是語言能力都有特殊的作用,但與此同時數學也是聾生比較難學的一門課程。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信賴于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聾校的學生,如果能激發聾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聾生勤奮學習,就能有效地挖掘聾生的潛力,這樣聾生的數學成績也能大大提高。那么,如何在課堂上更好地讓聾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呢?
一、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聾生由于聽覺障礙,其認知、語言、思維、心理健康、運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愉快的心情是有效學習的基礎,聾生生活經驗窄,知識貧乏,如果題目內容脫離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他們理解題意就特別困難,所以教者在教一些內容時要創設一些讓孩子感興趣的具體的生活情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教學商品買賣中的數量關系時,可以在上這節課的前幾天讓家長利用休息日帶他們去超市購物,買上幾包他們平時喜歡吃的食物或幾本他們喜愛的練習本,讓他們自己去收銀臺結賬。最好請家長錄一段視頻,在教學新課時把視頻呈現出來,讓學生說說某某在超市買了幾包什么,每包多少元,某某應付多少元?這樣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新課,不但能激發同學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這樣這節課可以很輕松地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是同學們親身參與或是記得某個同學曾經購物過,以后做這類的題目時他們就能很好地把握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從而能正確列式解題。
二、加強直觀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聾生由于接受外界的信息比較少,對數學規律的感知較普遍孩子要慢很多,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上下功夫還是遠遠不夠的,有一句說得好:“你聽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記住了;你做了你就理解了。”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認識形象性的矛盾,就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讓學生手腦并用,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漸對數學感興趣。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后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讓學生自己畫圓,去剪圓,量圓,使學生通過剪一剪,量一量的方法自己找出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還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三、重視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聽障學生一般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都要小很多,他們的耐挫力能力較弱,但他們卻都渴望在老師面前好好表現自己。評價并不是老師一味地說這個同學做得好,那個同學還需要努力等等這些,課堂上要一改以往這種評價方式,可以采用讓學生自評,互評的方法,這種評價方法不但能讓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評價可以讓課堂生動起來,比如口算題的教學,不要采取過去那種“開火車”的方法去答題,那種方法答題固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大部分學生不去看其他同學做哪一題,會提前口算一下輪到自己口答的那一題,這樣答題的效果并不好,雖然表面上看來學生的參與度較高,正確率也不低,但每個學生答的題卻很少。所以上這類課,老師可以做限時口算練習,老師對于做題快且正確率高的同學要適時給予充分肯定,對于那些急于做題卻忽略正確率的同學也要提個醒。當然有一點,在課堂教學中也不能濫用評價,那樣會給學生帶來“聽”覺的疲勞,會對老師或同學們提出來的問題產生情緒上的抵觸。
四、關注語言的教學,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聾校補償聾語言缺陷不僅僅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主要任務,數學教師同樣要擔負著這一重要任務。普通學校可能會有一些學生數學學得特別好,而語文相對差一點的這種現象發生,在聾校如果一個學生的語文不夠好,數學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由于聾校的數學教材里可能會有語文教材里還沒有學過的字詞,所以在數學教學時,如果遇到一個學生不認識的生字詞,教師不能馬虎,一定要和學生一起認識這個生字,并掌握它的意思,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所要教的數學概念或實際問題。低年級學生在剛剛接觸應用題時,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教學生認讀理解。比如這道題:教里的粉筆用了4根以后,還剩8根。教室里原有多少根粉筆?可以想象普通學校的學生可能很少有學生讀不懂題意的,但聾校的學生除了知道這里面的教室、粉筆是什么,知道四根,八根是什么,對于“還剩”“原有”的意思根本就不懂,老師必須通過大量的事例來說明并講解,這樣理解能力好一點的可能在課堂上能似懂非懂地明白一點點,大部分學生只一節課或只做這一題是無法理解題意的,所以在課堂上除了反復要學生讀題目理解題意,課后教師還要多出一些類似的題型,讓學生多讀多做,慢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