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薇
摘 ? 要:本研究從實際理論上探討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關系,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情感反應、情感介入、行為控制和總的功能五個因子與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個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
2. 初中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為控制和總的功能三個因子在性別上存在差異。
3.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敵對因子在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問題上差異顯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應方面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家庭功能 初中生 心理健康
1.研究假設及方法
1.1 研究問題陳述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北京市第二中學通州分校隨機抽取初一至初三學生共100名,通過Epstein制定的FAD家庭功能評定量以及SCL-90癥狀自評量表的發放,從實際理論上探討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關系。
1.2 研究假設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十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與家庭功能的七個因子(問題解決能力,溝通,家庭角色,情感反應能力,情感卷入程度、行為控制以及總的功能)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
1.3 研究方法
1.3.1問卷調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Epstein制定的FAD家庭功能評定量以及SCL-90癥狀自評量表進行調查,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
1.3.2統計分析法
本次研究應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1.3.3文獻研究法
本次研究通過對家庭功能和初中生心理健康相關文獻的仔細閱讀,為本次研究提供精準的資料。
2.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狀況的調查
2.1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相關理論
2.1.1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正常的智力,穩定的情緒,適度的反應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可以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量。癥狀自評量表適用對象從初中生至成人,目的是從感覺、情感、思維、 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評定范圍在現在或最近一個星期,共含有90個自我評定項目。作為一個廣泛應用測量心理健康的方法,SCL-90量表在初中生中具有很高的信度的效度。[1]
2.1.2家庭功能
Epstein[2]提出McMaster家庭功能模型理論,他用家庭完成的任務定義家庭功能。他將家庭功能所要完成的任務分為問題解決能力,溝通,家庭角色,情感反應能力,情感卷入程度和行為控制六個方面。
2.2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關系
家庭功能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影響體現在許多方面,家庭功能與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性有著密切的關系[3] 在家庭功能的視野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著性別和年級的差異[4]。并且家庭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預測青少年個體心理健康水平。[5]
2.3初中生心理健康結果統計
在188個被試中,13.30%的人在軀體化因子上存在問題,2.12%的人在軀體化因子上存在嚴重的問題;24.47%的人在強迫因子上存在問題,6.38%的人在強迫方面存在嚴重問題;19.68%的人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問題,5.32%的人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嚴重問題;16.49%的人在抑郁方面存在問題,4.79%的人在抑郁方面存在嚴重問題;18.09%的人在焦慮上存在問題,3.19%的人在焦慮上存在嚴重問題;27.13%的人在敵對方面存在問題,11.70%的人在敵對方面存在嚴重問題;14.89%的人在恐怖方面存在問題,4.26%的人在恐怖方面存在嚴重問題;18.62%的人在偏執方面存在問題,4.79%的人在偏執方面存在嚴重問題,;9.04%的人在精神病性方面存在問題,2.12%的人在精神病性方面存在嚴重問題;18.08%的人在其他方面存在問題,7.45%的人在其他因子上存在嚴重問題。
2.4初中生家庭功能結果統計
在188名被試中,2.66%的初中生家庭功能在問題解決方面存在明顯問題,3.72%的初中生在家庭溝通方面存在明顯問題,3.72%的初中生家庭在家庭角色方面存在嚴重問題,5.85%的初中生家庭在情感反應和情感卷入方面存在嚴重問題,7.98%的初中生家庭在行為控制方面存在嚴重問題,2.66%的初中生家庭在總的功能上存在問題。
3.結果與分析
3.1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關系分析
通過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個水平及家庭功能各個因子之間的雙變量相關分析得出上表,由表3.1可得,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因子與家庭功能中的家庭角色、情感反應能力、情感卷入程度、行為控制以及總的功能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其中,家庭角色與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強迫、抑郁以及敵對因子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反應與初中生心理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偏執以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初中生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程度與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個因子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
3.2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結果分析
3.2.1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在性別上的差異分析
由表3.2.1-1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因子中軀體化和其他這兩個水平的方差齊性檢驗中的顯著性水平P<0.05,即方差差異顯著,但在T檢驗中的sig均大于0.05,說明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軀體化和其他這兩個水平上的男女生差異是不顯著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的八個水平在方差齊性檢驗中的顯著水平P>0.05,即男女兩組方差差異是不顯著的,但在T檢驗中sig.值均大于0.05,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水平上的男女生差異不顯著。總而言之,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別上無明顯差異。
由表3.2.1-2同樣可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角色、情感反應和總的功能三個因子在方差的差異性顯著,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總的功能方面存在差異。但角色和情感反應在T檢驗中的sig.>0.05,說明男女生在角色和情感反應兩個因子上差異不顯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問題解決、溝通、情感介入和行為控制因子在方差齊性檢驗中的顯著性水平P>0.05,說明方差差異不顯著,其中家庭功能中的問題解決和溝通在T檢驗中的sig.>0.05,說明男女生在問題解決和共同兩個方面差異不顯著,而家庭功能中的情感介入和行為控制兩個因子在T檢驗中sig.<0.05,說明男女生在情感介入和行為控制兩個方面存在差異。總的來說,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為控制和總的功能三個方面存在差異,在家庭功能的其他方面不存在差異。
3.2.2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問題上的差異分析
由表3.2.2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中敵對因子在方差齊性檢驗中p<0.05,即方差的差異性顯著,在T檢驗中sig.值為0.015小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敵對因子在是否為獨生子女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初中生心理健康其他因子在方差齊性檢驗中的p值大于0.05,即方差的差異性不顯著,并且在T檢驗中的sig.值均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九個因子在是否為獨生子女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3.2.3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獨生子女問題上的差異分析
如圖3.2.3可知,初中生家庭功能的八個方面在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均大于0.05,即方差差異不顯著,而在T檢驗中情感反應因子的sig.值小于0.05,即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應方面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初中生家庭功能的問題解決、溝通、角色、情感卷入、行為控制及總的功能六個方面在T檢驗中sig.值均大于0.05,即差異不顯著。
3.2.4初中生心理健康在父母是否離婚問題上的差異分析
由表3.2.4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在人際關系和偏執因子在方差齊性檢驗中p小于0.05,即方差差異顯著,但是在T檢驗中人際關系因子的sig.值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人際關系因子在父母是否離婚問題上差異不顯著,而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執因子sig.值小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執因子在父母是否離婚問題上差異顯著。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其他八個因子在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均大于0.05,即方差差異不顯著,并且這八個因子在T檢驗中的sig.值均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這八個因子在父母是否離婚的問題上差異不顯著。
4討論
4.1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關系的討論
初中生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程度與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個因子之間都存在一定的正相關。為了提高和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首先,學校作為初中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應該多開展一些心理講座和活動,使學生更正確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多開展關于心理健康的活動,讓人們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樂觀的心情,在生活中積極參加娛樂活動,注重勞逸結合。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
其次,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僅指生活中的外界環境還有初中生生活的家庭中的氛圍和結構。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角色分工,明確每個人在家庭中應承擔的責任,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負責,培養其自尊、自律的生活品質。良好的生活環境還可以在生活中提升初中生對社會角色、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知能力。
4.2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結果的討論
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別上無明顯差異,但是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為控制和總的功能三個方面存在差異。在改善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結果對男女生進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教育。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敵對因子在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問題上差異顯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應方面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隨著計劃生育的大力實施,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人和教師對其關注程度更加集中,如何加強獨生子女教育成了很嚴重的問題,如何改進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也成了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執因子在父母是否離婚問題上差異顯著。父母離婚后回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創傷,他們會變得心事重重、萎靡不振,過度恐慌和寂寞,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會認為自己被拋棄了。作為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學校要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積極關注,幫助他們早日脫離痛苦。
參考文獻:
[1] Miller I W, Ryan C E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 22:168~189
[2] Skinner H, Steinhauer P.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 22(2):190~210
[3] Cynthia F,Calvin L S. Validity of the 3-D Circumplex Model for Family Assessment.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993,3(3),258~276
[4] McFarlane A H, Bellissimo A et al.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the Transcendent Influence of Parental Style. Journal of Child an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5, 36(5):847~864
[5] 易法建. 家庭功能與大學生社會化的研究. 青年研究,1998,6:34~38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