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軍,王曉慧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東部經濟歷史文化研究基地,內蒙古 通遼028000)
內蒙古經濟從2000年開始至2012年,GDP總量由2000年的1539.12億元增加到15 880.58億元,年均增長21.47%;人均GDP從2000年的6502元增加到2012年的63 886元,年均增長20.98%。內蒙古短期內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驚人的,但總體判斷是屬于粗放型的。
1.從經濟增長動力機制來看,內蒙古經濟增長主要以投資拉動為主。內蒙古由相對落后的半農半牧區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在1999年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內蒙古不失時機地啟動了“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并利用自身豐裕的自然資源,確定了以冶金、能源、化工、機械制造、農畜產品五大資源型產業作為內蒙古的支柱產業。[1]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然依靠大量的資本投入。2002~2013年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從715.09億元增加到14 217.38億元,年平均增速31.23%。其中,資源型產業集中的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三個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從2002年的8.24億元、62.6億元、26.91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587.2億元、4516.0億元、1296.3億元,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61.32%、47.54%、42.23%。
2.從經濟結構來看,內蒙古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由于長期過度依賴投資與資源開發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資源型產業的過度擴張導致內蒙古在經濟總量增加的背后存在結構不合理問題。2013年,內蒙古三次產業結構為9.5:54.0:36.5,與全國同時期的10.0:43.9:46.1的結構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第二產業比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低了9.6個百分點,明顯偏低。雖然內蒙古第一產業所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農業、畜牧業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農產品加工尚處于初級階段,保鮮、包裝、貯運、銷售體系發展滯后;第二產業雖然從2004~2012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新型制造業和現代裝備制造業所占比重不高,大部分以原材料、能源、建材、重化工等資源型產業為主。

圖1 內蒙古2002~2013年投資增速與GDP增速比較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2003~2014》計算。
內蒙古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行業。2013年,內蒙古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1.2%,批發和零售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5.2%,住宿和餐飲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7.6%;而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信息傳輸、金融業、科學研究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組織等生活服務業滯后于經濟發展需要。2013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僅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7%,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業只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5%,金融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9.2%,房地產業占6.7%;生活服務業如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0.8%,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占4.7%,教育占4.6%,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占2.4%,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1.1%,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占8.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3.8%。內蒙古單一的產業結構,不僅抑制了技術創新,而且削弱了技術型和服務型產業的發展良機。

圖2 2000~2013年內蒙古三次產業占GDP比重對比圖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內蒙古統計年鑒2001~2014》數據整理。
3.從能源消耗來看,內蒙古單位GDP能源消耗過大。內蒙古擁有豐富的資源能源,煤炭儲量大,石油、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豐富,憑借自然資源優勢,內蒙古在重工業方面發展迅猛,促進了內蒙古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僅依托資源消耗發展起來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的。僅從單位GDP的能耗分析,如表1所示, 2000年,內蒙古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2.56噸標準煤/萬元,而全國單位GDP能耗1.36噸標準煤/萬元,相差1.2噸標準煤/萬元;其中2004年差距最大,達到1.6噸標準煤/萬元。從2005年開始內蒙古單位GDP能耗逐漸呈下降趨勢,與全國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但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13年,內蒙古GDP能耗1.35噸標準煤/萬元,仍比全國同期高出0.75噸標準煤/萬元。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消費量從2000年的5739.52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36 620.49 萬噸,年均增長16.70%,高于全國7.88%的均值。
表1 2000~2013GDP能耗比較單位:噸標準煤/萬元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內蒙古2.562.602.672.772.832.762.602.301.911.791.621.471.391.35全 國1.361.311.251.271.231.171.070.930.830.810.740.670.640.60差 距1.21.291.421.51.61.591.531.371.080.980.880.80.750.75
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2001~2013》整理、計算。
4.從GDP所創造的真實財富來看,內蒙古GDP含金量比較低。內蒙古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很快,GDP總量已經躋身萬億俱樂部行列,但由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驅動,經濟結構以傳統產業和資源型產業為主,現代高附加值服務業和制造業發展較弱,導致GDP含金量較低。2015年中國經濟周刊發表的《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結果顯示,內蒙古排名倒數第二,GDP含金量為0.288,遠低于全國平均0.431的水平。
綜上所述,內蒙古以投資拉動經濟、依靠資源帶動經濟的發展方式屬于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內蒙古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面臨巨大挑戰。
由于長期的粗放型增長,使內蒙古經濟在新常態下面臨著不可持續的挑戰。
1.經濟增長動力失衡所帶來的不可持續。經濟增長是由投資、消費、出口所拉動的。近十年來,內蒙古快速增加的固定資產投資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完成了內蒙古工業化的基本格局。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冶金、化工、機械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這五項產業的投資為內蒙古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機遇,同時單純依靠投資而發展起來的產業,也使投資率和消費率的關系不相協調。消費率由2000年的56.8%下降為2013年的40.9%,年均下降1.31個百分點,投資率卻從41.7%上升到93.4%,年均增長4.31個百分點。從最終消費支出構成來看,2000~2013年居民消費從72.8%下降到62.1%,而政府消費卻從27.2%上升到37.85%。從長遠來看,投資率持續上升與消費率持續下降意味著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實現,消費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弱,一旦遇到宏觀經濟緊縮,大規模投資受限,且主要資源型產業首當其沖要遭遇市場低迷,不可避免陷入困局,從而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
2.過度資源消耗所帶來的不可持續。《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統計,我國資源型城市共262個,內蒙古自治區資源型城市占有9個,分別為鄂爾多斯、呼倫貝爾、霍林郭勒、錫林浩特、赤峰、烏海、阿爾山、包頭、石拐區;其中,烏海市和阿爾山市被列為資源衰退型城市。多年來,內蒙古依賴資源發展起來的產業由于過度擴張,致使產能過剩,如礦產、冶金、能源、電力、鋼鐵等資源型產業膨脹,并且這種壓力持續增加。2011年,內蒙古能源生產增長仍保持20.10%的速度,能源生產過剩自然導致煤炭、鋼鐵價格下跌。鄂爾多斯渤海煤從2002年接近1000元/噸跌至2011年的600元/噸,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的巨大變動宣告煤炭黃金10年結束。過度依賴資源使內蒙古隨時面臨“資源詛咒”境地。依靠煤炭等資源發展起來的經濟已經顯現出弊端。以鄂爾多斯為例,2002年,鄂爾多斯GDP總量為204億元,2012年則達到3656.8億元,10年時間增長了近17倍,年均GDP增長33.46%,其GDP增速從2002年到2010年連續9年位居內蒙古自治區首位。從2002年到2011年,鄂爾多斯經濟的迅速發展得益于豐富的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煤炭產量高達5.9億噸,全產值3000億元,占鄂爾多斯市GDP的80%。然而2012年,鄂爾多斯市經濟處于下滑狀態,GDP增速跌至內蒙古倒數第一。2013年5月,鄂爾多斯市煤礦關停嚴重,當地300多家煤礦接近1/3已經停產,虧損嚴重,附近的餐飲業、商店也隨之停業。煤炭企業單純依靠開采、運輸獲得收入,沒有深加工產業,更沒有形成產業鏈,因此當市場稍有變化,生產過剩、煤炭價格下降,企業經營便難以為繼。
3.生態環境破壞所帶來的不可持續。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從東向西植被景觀依次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工業化過程中,資源型產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極大,尤其是煤炭資源大規模的開發和煤重化工項目的大發展,一旦對環境產生污染,自然修復則需要很長時間。
內蒙古的露天煤礦主要集中在鄂爾多斯、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露天煤礦在開采過程中極易引起地表塌陷,造成對土壤結構的破壞、養分流失、植被喪失,甚至影響周邊水資源的質量和居民生活環境,對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災難性的;盡管露天礦區已經嘗試通過綠化復墾的方法促進草原生態環境恢復,但收效甚微,當務之急要嚴格控制現有露天煤礦開采規模和停止再建新的露天煤礦開采項目。隨著重工業的迅猛發展,內蒙古碳排放量增多,粉塵顆粒物排放增加,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變弱。內蒙古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7956.45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5 275.98萬噸。2012年內蒙古粉塵排放量83.3萬噸,高于東部省份浙江省25.4萬噸的水平,且高于中部省份河南省59.98萬噸的水平。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為45.1%,低于全國61.5%的平均水平,且低于浙江省97.5%的水平、低于河南省76.0%的水平。[2]工業廢氣、工業粉塵、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必然造成對環境的污染。2014年8月4日,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大唐煤化工的工業廢水因工藝設備故障發生水污染事故,導致周邊村水庫中的魚大量死亡,當地各級環保部門給予大唐煤化工相關的行政處罰。因此,內蒙古資源型產業必須實現轉型,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
4.城鄉發展不協調所帶來的不可持續。一方面是相對發達的工業城市,另一方面是相對落后的農業農村,城市和農村呈雙二元結構,城市愈來愈傾向于工業,使工業畸形發展,而農村仍然停留在相對落后的農業耕作狀態,最終導致城鄉發展不協調。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據統計2000~2013年內蒙古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和農牧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1.7%。2000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129.1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2038.2元;2013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 496.7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僅為8595.7元,城鄉收入絕對差由2000年的3090.9元擴大到2013年的16 901元,城鄉收入比從2000年的2.5擴大到2013年的3.0。

圖3 內蒙古2000~201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情況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2000~2013》整理。
綜上所述,內蒙古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重投資、輕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以較大的資源環境成本換取的經濟增長都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必須盡快將過去傳統的粗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的經濟發展方式。
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內蒙古經濟轉型發展,就是要從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向以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長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從經濟結構不合理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方向轉變;從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因此,內蒙古應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抓住機遇,從創新發展戰略、調整經濟結構、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居民消費水平、轉變政府職能等路徑,實現內蒙古經濟轉型發展。
1.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和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技術進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增長走向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重視科技進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從資金、資源和勞動力全面轉向科學技術進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邁克爾·波特教授認為,一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3]內蒙古要盡快制定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以創新驅動培育新產業。首先,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重視基礎科研。企業開展的基礎研究活動大多具有應用導向,是其公共支持的研究所沒有覆蓋的空白領域,企業需要得到政府的贊助。因此,政府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充分發揮財政性資金的作用,并設立重大科技專項資金,促使經費流向企業,積極支持企業的科技研發。其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技術進步和效率的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使企業及個體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最后,建立科技創新體系。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創新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要積極開發和培育以創新人才、企業家資源為主的人力資源,發揮技術和管理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激發企業活力,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并鼓勵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緊密聯系,引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推動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例如,工業等部門可以依托高校人才以及聯合相關部門科技資源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礦產資源開發的外部環境成本。
2.調整優化經濟結構。2002年之后,內蒙古經濟增長迅速就是因為煤炭、電力、化工等資本密集的資源型產業所帶動的。所以,當前要結合內蒙古“8337”發展思路,立足于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五大基地,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關鍵是給資源型產業發展降溫,同時促進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嚴格控制資源型產業投資項目。煤炭、電力、鋼材、水泥及有色金屬等資源型產業已經是全行業過剩,必須淘汰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業,壓縮過剩產能的行業,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投資。尤其是煤炭工業要嚴格控制煤炭產能,集中建設鄂爾多斯、呼倫貝爾、錫林郭勒三大清潔煤炭生產基地,通過煤炭清潔生產,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洗選率。根據“8337”發展思路,2017年,煤炭產能要穩定在12億噸,露天煤礦回采率提高到95%以上,原煤洗選率提高到70%以上;鋼鐵生產能力控制在3000萬噸左右,優質鋼鐵比重提高到70%以上。產業結構的演進反映在工業結構的變化上就是工業生產的加工程度不斷深化,工業增長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呈下降趨勢。傳統產業是內蒙古發展的基礎,要堅持使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延伸產業產品深加工。如利用電解鋁,進一步延伸和發展鋁型材制成品加工業;利用煤化工的主產品如乙二醇、PVC等塑料化工材料,延伸發展塑料產品深加工產業等。通過資產重組,擴大企業規模,形成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核心競爭能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
(2)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基于內蒙古現有的基礎和優勢,可以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環保、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其中,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稀土、特種合金、非金屬材料等,這些資源都是內蒙古的天然優勢,應集中資源、全力支持、重點培育、合力攻關,以自主創新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風能和新材料為例,內蒙古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多風,風能資源豐富,風能資源總儲量13.8億千瓦,技術可開采量超過3.8億千瓦,占全國技術可開發量的50%以上,居全國第一。
(3)大力發展服務業。要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協調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服務業成為內蒙古支柱產業。生產服務業在創造產值的同時,對推動內蒙古產業結構升級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都離不開生產服務業的支持。而生活服務業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全社會消費水平的關鍵。因此,積極引導資金投向服務業,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特色旅游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做到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齊頭并進。
(4)加快發展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內蒙古作為傳統的農牧業大省,農畜產品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天然的羊絨、皮革、牛羊肉等原材料優勢,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在不同地區構建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全面推進奶牛、生豬、羊肉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并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工藝技術水平的提高,發展現代農牧業,延長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沙日浩來鎮反季仙桃已發展為500畝,種植戶50戶,成立了5個鮮桃專業合作社。[4]隨著內蒙古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選擇交通便利城市進行空間布局,使其相對集中于工業園區、沿路或沿線,形成“塊狀”或“帶狀”經濟。依靠產業政策支持,加快皮毛深加工和絨毛紡織等輕紡工業的發展具有可行性。重點發展服裝制造業,打造多樣化消費層次的服裝業產業集群,形成全國一體化生產加工、銷售的網絡點。例如,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為依托的羊絨產業集群;以呼和浩特、呼倫貝爾為依托的乳品產業集群;以通遼、赤峰為依托的肉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以烏蘭察布為依托的皮衣加工產業集群等。
3.提高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除了拉動內需,最根本的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農牧民的收入。
首先,啟動城鄉居民內需,刺激城鄉居民消費。內蒙古要結合當今消費動態,挖掘新的消費熱點,大力發展服務業。一個新的消費熱點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大的環境背景。內蒙古地理位置雖然處于內陸,但隨著全球網絡信息消費市場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利用網絡進行消費,內蒙古應緊抓消費動態,大力發展物流業、通訊業及信息產業等服務業,推動消費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要集中圍繞健康產業、社區家政、文化產業、旅游產業、電子商務、體育產業、旅游產業、養老服務業、民族用品、綠色環保產業等,緊跟消費者需要,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開發綠色環保節能產品,使居民享有經濟實用又環保的產品和服務。在城市社區、農村牧區設立像家政服務、醫療服務、購物中心等便民服務設施,便利居民消費。
其次,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城鄉居民收入不高,直接抑制其消費能力,尤其是農牧民收入長期低于城鎮居民收入,限制了農牧民的消費水平。一是增加城鎮職工工資收入。除了大幅度調整公務員工資,還要根據國家新出臺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對事業單位包括學校、醫院等單位工資進行合理調整。企業則應結合企業效益和物價變動,為工人適度加薪。二是增強農牧區基礎設施投入。內蒙古從2014年開始實施“十個全覆蓋”項目,用三年的時間投入農牧區基礎設施,2014年6月通遼市開魯縣東風鎮14個行政村按照“十個全覆蓋”標準總投資3850萬元,實施了路、水、電、排水、綠化、亮化、垃圾處理等工程12項。截至2015年3月,鄂爾多斯市“十個全覆蓋”工程已投資41.9億元,完成3年工程量的80%以上。基礎設施的投入可以有效帶動當地就業,從而增加農牧民收入。三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鎮建設離不開新型勞動力,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讓其成為城里人,既可增加農牧民收入,同時有利于拉動內需。因此,當前最關鍵的是培育新型農牧民,成立專業培訓基地,免費為農牧區轉移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使其真正成為城鎮建設的技術員工。四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為促進農牧區土地順利流轉提供法律保障,使農牧民既可以通過土地獲得家庭經營性收入,也可以出租、抵押或流轉土地獲得財產性收入。
4.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的地位。2013年3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明確提出要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環境建設不僅關系內蒙古的發展大局,也是關系國家整個生態環境安全的大問題。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治理周期長,治理成本高,自然修復則需要漫長的過程。因此,內蒙古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中一定要摒棄“先開發、再保護”、“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觀,在價值取向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把內蒙古生態建設提高到發展戰略的高度。在實踐中,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循環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如實施集中供熱,提高城市清潔能源的比例;實施燃煤電廠脫硫工程,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積極開展煤矸石、粉煤炭、爐渣、冶煉廢渣、尾礦、建筑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實現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特別是在處理工業廢水時一定要考慮當地生態環境,采用先進技術,實現水循環利用,避免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在生產方式上,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牧業的路子,努力建設現代牧業體系,發展牧區現代生態型家庭牧場,以節水灌溉草場建設為中心,注重畜牧業資源的節約使用、循環利用,通過合作經營、集約經營等方式,提高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在項目實施上,積極爭取各類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加大草原保護與建設力度,對于生態脆弱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建立生態保護區。在改革創新上,加快生態綜合治理與沙產業、林草業和生態綠色產業統籌發展,鼓勵與生態建設相關的龍頭企業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種植中,形成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盈利新模式。在補償機制上,科學確定生態環境補償標準、補償方式,對于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生態治理需要,優先制定重點生態治理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落實并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基金,將資源型地區列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地區。在生態立法上,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規制度。落實領導責任,建立生態保護和建設目標責任制、責任追究和獎懲機制;出臺地方規章制度,盡快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執法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人,終身追究責任。
5.轉變政府績效考核方式。內蒙古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在“唯GDP論”的引導下,上級政府把GDP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準,依此考核下級政府和官員,導致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經濟總量提升,為了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地方政府長期依靠投資,不惜破壞當地生態環境,過度開采資源,一味追求經濟至上,忽略經濟效益和質量,甚至脫離群眾利益。GDP增長只是考核政府績效的一方面,一個地區經濟運行良好,不僅包括經濟增長,更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等。如果盲目為了增長而增長,忽略地區全面發展,勢必陷入經濟困境。考核評價方式決定著各級政府的行為導向,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重大意義。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并具體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除了經濟增長指標外,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等。2013年12月6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各地組織部門要突出政績考核工作的科學發展導向、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指標、對限制開發區域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加強對政府債務的考核、加強對政績的綜合分析、選人用人不能簡單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論英雄、實行責任追究、規范和簡化各類工作考核八個方面的要求,為地方政績考核明確了方向。因此,當前內蒙古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探索新形勢下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指標,從根本上改革發展成果考核評價方式。對于內蒙古來說,必須從長遠發展考慮,合理全面設置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更加突出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后勁,把經濟發展、生態效益、改善民生、社會管理、黨的建設等作為考核評價內容,并增加科技創新、資源消耗、文化教育、社會保障、政府負債等權重指標。
內蒙古要盡快引入GDP含金量這一指標。以GDP含金量作為政府績效考核方式,從群眾物質利益出發,弱化地方政府對GDP增長的熱衷,促進各級政府積極為城鄉居民謀福利,提高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和群眾滿意度。除了GDP含金量,還應逐步增加綠色GDP考核內容,即從所取得的生產總值中,扣除資源環境成本以及環境資源的保護費用,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改進技術,減少生產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改變依靠破壞資源環境而取得巨大經濟利益的狀況。經濟高速增長并不代表一切,要防止簡單將GDP總量作為評價政績的依據,切實防止舉債搞“政績工程”、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新官不理舊賬”等現象的再現,以群眾的利益為根本,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1]任軍.內蒙古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142.
[2]內蒙古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14.
[3]陳宇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39.
[4]張慧玲.大棚仙桃每公斤賣到80元[N].內蒙古日報,2015-03-21.